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當代中國雕塑表意不捨象 以情感為杠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5 17:04:19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須尋找新的生長點

回顧自上世紀80年代國門打開之後的雕塑創作,雕塑家曾成鋼感慨“我們既搞不清自己的背後是什麼,也搞不清別人的背後是什麼——雕塑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無奈而必然地走向了多元”。當哲學家利奧塔説,這個時代“人也死了”,雕塑更在理論上無法存身。高度、深度、厚度不夠,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困擾中國雕塑的大問題。“如果我們第三代雕塑家仍然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麼中國當代雕塑史的鏈條在我們手裏就仍然是缺失的、薄弱的,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事情做出來。”曾成鋼説道。

如今,“有人仍然在進行形式探索,有人則堅持古典的創作原則,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尋找新的文化生長點,只有跳出現代主義的藩籬,跳出後現代主義的藩籬,從當代文化的問題入手,擺脫雕塑存在方式上的迷惑,擺脫抽象、具象、西方、東方、傳統、現代的誘惑,重新尋找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我們的雕塑創作才具有當代文化的意義。”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認為。

融入意象化的中國傳統

曾成鋼表示,中國雕塑的傳統,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讓人感覺這個是好東西,中國繪畫與中國雕塑有一個共同的根源——藝術化,“就是要有味道,更講求意境、趣味,那種想像中的意趣,講求的不是真實準確地描寫或者模倣,而是借題發揮”。借中國文化之題,發揮中國當代雕塑之精神。如同雕塑家陳雲崗所説,中國人很早就崇尚“得意忘象”、“意在筆先”的境界,中國傳統藝術中更看重對“意”的表達,更注重在藝術中表達意思與意念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中,我認為從來沒有不是意象的作品;換言之,中國古代雕塑中真正沒有的是地地道道的寫實具象的東西——漢代霍去病墓中的任何一件雕塑,與秦兵馬俑中的任何一件雕塑,儘管差異巨大,但對真實物象來説,都是被意象化了的形象。”

曾成鋼表示,“在全世界的藝術品中,唯有中國青銅器達到了這樣的藝術高度,表現出寧靜中的力量。西方藝術要達到這樣的力量感,往往要調動所有的技術來表現猙獰、吶喊和情緒激烈的力量。”

“表意不捨象”

陳雲崗認為,中國雕塑“表意並不捨象”,創作中需強化者自然強化,需精細者自然精細,需粗略者亦自然粗略——既不抽象也不搞絕對模擬自然的具象,中國藝術應當以情感表達為杠桿,以傳達意蘊為訴求。

“在當代社會和當代文化以從未有過的速度不斷刷新我們的世界和我們的意識的時候,傳統藝術的自我更新,必然需要對自身的語言體系和言説方式做出新的闡釋和界定,雕塑就是這樣。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係副教授焦興濤認為。

如同藝評家唐堯所言,中國當代雕塑的結構就像一隻大鳥,其中一翼承續西方雕塑語言並融入國際當代理念,另一翼則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本土生命感性。這只大鳥已經展開了它巨大的雙翼,今後它將呈現向上衝擊終極關懷的絕對高度和向現實生活的廣袤大地俯身以降相並存的中國當代雕塑精神的運動方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