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山水異境:多重漂移的可能性》于紅門畫廊開展。策展人為唐澤惠,參展藝術家有陳家業、胡文丹、他們(賴聖予,楊曉鋼)、曾健勇、張秋實、張哲溢。
山無常勢,水無常形,在中國有著千年曆史的山水畫在今天也面臨著新的繼承與創造的問題,這不僅因為山水畫圖示、技法有新的變化,也出於人們面對不同的文化語境和生存環境。
近代化以來,中國山水畫所依存的生活形態和文化形式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或許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大變化就是:在文化層面西來的新思潮、藝術創作技法和觀念不斷衝擊傳統的國畫,其次就是近代城市化進程,尤其是最近三十年數億人從鄉村進入城市,而城市本身的面貌和生活形態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城鎮-鄉村互動的生活不復存在。這都使得在傳統中國繪畫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山水畫的存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真實的山水已經在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進程中變成一處處旅遊景觀,已經很少有家園意義上的山水存在;其次,傳統的山水畫圖式也遭遇到新的文化語境的挑戰,出現了繼續堅持傳統、適當引入新時代主題和圖像,以及吸收現代主義構圖處理種種變化。這引發了不少衝突性的辯論,並延續到今天。
雖然遵循傳統筆法和圖式的山水畫依然盛行,但是最近三十年也不斷有當代藝術家持續地對山水畫這一傳統繪畫資源和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顛覆式創新,“山水異境”要呈現的就是七位出生於1970年代以後的藝術家對山水畫的再認識和再創造,這似乎可以説是一個“趣味共同體”的展覽,藝術家們都對傳統繪畫有著熱愛和欣賞,但他們的創作則要平衡個人趣味和共同記憶、圖像引用、材料創新和意義重建的多種元素。
以呈現童年創傷記憶著稱的曾健勇呈現了一批山水題材的新作,他們似乎是從迷霧中浮現出來的一些想像性的畫面,既有場景性的人物和山水的互動,又有片段性的景觀;張哲溢的繪畫則有一種文人雅趣性的超現實主義組合,在古典山水背景中植入鐵皮玩具,構成一種既溫情又怪異的畫面,它們來自於藝術家的個人經驗,又溝通了年輕一代的共同記憶。而胡文丹則採用類似類型學研究的形式描繪傳統山水中的一個個小局部,並與犀牛、摺紙鶴這些突兀的現代形象不合比例的並置,給傳統意境加上童趣性的懸念。“他們”則用當代園林、風景中讓古人和今人、遊艇和漁舟相遇,形成穿越性的對話,奇怪的是,古人和今人並沒有任何衝突,而僅僅是相對無言,似乎暗示著彼此都是消費社會景觀的命運。張秋實似乎是這裡最傳統的藝術家,但她不是用筆繪畫,而是用宣紙拼貼摹擬出山水畫的形態,並以燈箱的形式錶現出來,這是一種材料本身的直接探索;陳家業的作品”撕”直接引用了古典繪畫的圖像元素,用類似拼貼的層次組合和極簡的畫面構成對於“古典繪畫”在今天遭遇的一次呈現:它們突破了油畫的整一畫面,卻也僅僅是殘山剩水,或者,這是在努力挽救被撕裂、斷開的傳統?
山水,在今天到底是一種可能存在的體驗性實存,還是一種文化遺産意義上的圖像資源、一種文化傳統、一種消費景觀、一種文學性的寄寓?或許在藝術展覽中我們已經無需去辨別,因為他們是模糊而又多元的複合在一張張作品中,因為觀者的不同而發生著不同的意義,其內涵的資訊持續地在傳播和漂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