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劉俊勇教授解讀中國發現最早的蛇文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2 15:22:26 | 文章來源: 大連日報

2013年是中國農曆癸巳年——蛇年。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處於龍之後。龍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但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龍由蛇而來,龍的主體(龍頸、龍身)是蛇的形象。龍大蛇小,故人們常稱蛇為“小龍”。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是美好的象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之一。從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直至春秋戰國、漢等時期,大連乃至遼寧有很多蛇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中國已發現最早的蛇文物。本報特約遼寧師範大學考古學系主任、教授劉俊勇對此予以解讀。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蛇文物:

距今8000年前龍蛇都是查海先民圖騰

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罐上的蛇銜蟾蜍雕塑

20世紀80年代,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蛇銜蟾蜍紋筒形陶罐,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蛇的圖像。這件夾砂黃褐陶敞口筒形罐,其一面浮雕單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銜蟾蜍,蟾蜍作四肢張開驚恐逃跑狀,蛇張口銜住蟾蜍右下肢,作用力擺動尾部狀,形象生動逼真、惟妙惟肖。這既是一件原始藝術作品,也是一件圖騰崇拜作品。這件陶罐似乎表明,查海聚落是由蟾蜍和蛇兩個氏族組成的部落,查海先民既期冀能像蟾蜍這樣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又期冀像蛇這樣具有強大威力的動物來保護本氏族。

聯繫到查海遺址發現的石堆龍和龍紋陶片,可知在距今8000年前,龍和蛇都是查海先民的圖騰,又似乎在暗示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的,龍是由蛇演變而來的。

《山海經》巫者珥蛇傳説獲證:

龍形象表現的是現實中的蛇

淩源田家溝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蛇狀玉耳墜

從2009年開始,遼寧文物考古研究所連續幾年對淩源市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進行考古發掘,首次出土了戴在墓主人右耳的蛇狀玉耳墜。這枚蛇狀玉耳墜的大小約為成年人食指中指並在一起的樣子,體呈灰白色,蛇頭部嘴巴、眼睛清晰可見,而且非常光滑,只是底部略顯粗糙。其年代在距今5300年-5000年前後。

《山海經》中保留有遠古時代巫者珥蛇的傳説,蛇狀玉耳墜的出土證明了《山海經》所記不謬。已有專家指出最早出現在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一直延續到距今5000多年前紅山文化的玉玦,是一種遠古時代社會高等級人物用以標明身份的耳飾,而這種高等級人物應當就是當時的巫覡。玉玦的原型就是蛇,是當時社會流行的崇蛇習俗的産物,田家溝出土的蛇狀玉耳墜就是當時的神器。專家們比較趙寶溝文化鱗身、紅山文化龍身、陶寺文化彩繪蟠龍和商代帶鱗玉龍認為,這種數千年一脈相承的龍的藝術處理形式,本質上表現的都是現實世界中的蛇。

與蛇有關的文物還見於距今5000年-4500年前的遼東半島南端的三堂一期文化和下遼河地區的偏堡子文化陶器的裝飾上,最遠可達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南寶力皋吐。上述地區發現的筒形陶罐表面普遍裝飾有凸起的彎曲蛇狀紋,一種是用手擠壓上的,一種是貼塑上的。先民們崇蛇的習俗由此可見一斑。

遼寧春秋戰國蛇文物:

龍大蛇小已成定制

朝陽十二台營子出土的春秋雙虺糾接銅馬具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盛行蟠螭紋和蟠虺紋。蟠螭紋指的是屈曲無角龍紋,作張口卷尾狀,或雙龍相交,或群龍交纏,一般龍體較大,這是區別於蟠虺紋之處;蟠虺紋則是指由許多小蛇相互纏繞而構成的圖案。可見春秋戰國時期龍、蛇造型都是人們喜愛的裝飾,龍大蛇小已成定制。

朝陽十二台營子春秋時期曲刃青銅短劍墓出土的雙虺糾接銅飾件,由兩條蛇相纏繞而成,兩端蛇首昂起成鉤狀,蛇身和尾部纏繞糾接形成四個圓形孔,上接長方形孔,蛇腹下接五個圓形孔。這應當是一件奢華的馬具。

淩源三官甸子戰國時期曲刃青銅短劍墓出土的兩件雙蛇銜蛙銅飾件,形制、大小相同,蛙作雙目圓睜驚恐掙扎逃跑狀,兩條蛇各銜住蛙的後肢根部,作張口吞噬狀。兩條蛇身糾接成三個橢圓形孔,尾端呈交叉狀。推測可能也是馬具。

到了漢代,銅器已進入普通人家,蛇的造型使用更為廣泛。普蘭店市喬屯、姜屯,大連營城子、老鐵山等地的漢墓中普遍隨葬銅帶鉤,而帶鉤的造型均以蛇首作鉤部,體作蛇身狀。

旅博藏唐代伏羲女媧圖:

傳説中的神多是“人首蛇身”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絹畫

旅順博物館藏有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畫面表現的是伏羲、女媧交尾情景。伏羲、女媧作人首,上身相擁,下身作蛇身相交,伏羲持規,女媧持矩,代表著天圓地方。此圖是同類絹畫中伏羲、女媧交合最長的一幅,其交合達7段之多。

在遠古神話中,人類的始祖伏羲氏、女媧氏就是人面蛇身,他們交合便産生了人類。中國遠古傳説中的“神”或“英雄”,大都是“人首蛇身”。由此看來,“人首蛇身”可能是眾多遠古氏族的圖騰。漢墓壁畫和帛畫中常見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交合在一起的畫面,這説明蛇崇拜的主旨是期冀人丁興旺,生生不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