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川粵兩地共辦油畫新展 研討藝術團體生存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7 14:39:37 | 文章來源: 資訊日報

胡斌:自媒體時代團隊必要性削弱

批評家、當代藝術策展人、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係任教的胡斌前不久才以《野生視覺》為題策劃了一個鮮活又別樣的廣州青年當代藝術家專題展。他也一直比較關注以廣州青年藝術團體為代表的團體現象和空間現象,在他看來,現在是各地藝術團體涌現的時代,藍慶偉提出的“藝術團體的死亡之路”命題可以更多地”被看做一種引起思考的信號:“前些年各個區域推廣中藝術家抱團取暖爭取資源、獲取關注的操作模式是不是在減退?在當下這個自媒體時代,團體效益的確在削弱,個體就可以獲取資源。但是相對的,‘知識共同體’也在越來越活躍,所以團體發展依然有其可能。團體的形式與個體的形式,都有其有事也有其問題。”

青年策展人胡震則認為,在傳播中,團隊的力量一定大於個體力量,所以當下大家應該關注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導致死亡的原因”。“每個團隊組織起來的原因、內部的成員、面對的問題都是不同的,所以一概而論似乎有些粗率,我們應該更關注過去消失了的團隊死亡的原因,對於現在和將來的藝術團體産生啟發意義。”

回到現場:“他們個體的力量沒有被消解”

管鬱達關心這樣一次研討是否有徵而發,是否意味著“城市零件”的“散夥飯”,對此藍慶偉並未直接回答。“城市零件”的發起者與代表藝術家董重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的團隊是成功的:“我們沒有在這樣一個品牌裏面混下去,我們生活在貴陽這個變化中的老城市裏,環境和經歷與北京、上海以及廣州這樣的都市裏的藝術家顯然有別,不過,正是這樣的差異,使得我們的繪畫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徵。”

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藝術批評家樊林曾長期關注“城市零件”的畫面氣質,她認為,“他們個體的力量沒有被消解,與傳統固定的地域符號特徵不同,他們的作品尊重自己的感受,提供各自不同的描述與符號,卻不呈現一種共同的程式化現象。

策展人藍慶偉自己也認為,作為集體的“城市零件”可能更多的是一個藝術平臺,而非藝術重點,“不難想像的是,將會有更多的藝術家會擺脫地域的限制而最終走向北漂甚至旅居它國——就像他們的前輩一樣。”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