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車博物館
前不久,一則視頻廣告正式宣告:始於1983年的桑塔納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此舉立刻引發無數上海市民的集體懷舊情結,“再見,老桑”成為網路熱門詞。這其中,更多的人是在感嘆,隨著現有舊車逐步報廢,曾經一度作為城市象徵的經典車型就此消失。上海市民、老汽車、現代工業三者之間的親密關係可見一斑。
就在此事件“餘熱”之際,一列別致的地鐵11號線列車近日進入公眾視野,引發眾多市民的特別關注。該車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車廂貼圖——“卡爾·本茨—第一輛汽車的發明者”、“福特T型車:給梅陀裝上車輪”、“1908年上海公交有軌電車開始運作”……泛黃的老照片以文圖並茂形式呈現,精要地向乘坐地鐵的公眾普及近現代汽車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讓地鐵變身為一座移動博物館。
不少市民在微網志上感嘆:“上下班途中,凝神觀看這些黑白圖片,簡約構圖背後卻蘊含時代演進的深層內涵。瞬間,難免有時空穿越回到過去的錯覺!”而更多的人則被激發起懷舊情懷,希望有機會與圖片中眾多稀有古典老爺車來個親密接觸。
其實,不為公眾所週知的是,就在上海的嘉定安亭,坐落著中國首家大型綜合性汽車行業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其間不僅收藏有第一代桑塔納原車,而且還保有桑塔納的“爺爺輩”——1963年誕生的上海牌轎車等多個車型。此外,該處更展示了汽車誕生以來世界上出現過的近百輛經典真車,時間跨度逾百年,為觀眾提供了了解近現代汽車工業和鑒賞珍貴古董車的平臺。
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處本因成為上海公共文化建設新地標的絕佳所在,卻至今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窘境。普通市民根本沒有途徑得知上海汽車博物館的所在,而這其實也成為本市現存眾多行業博物館的縮影——“空有琳瑯展品,少有觀眾捧場。”
以汽車博物館為例,場館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展示面積約1萬平方米,匯集國內外20多個品牌經典古董車80余輛,藏車時間跨度逾百年,從展出面積到展品規模,均在國內外同類場館中位居前列。而在展館佈局上,更是煞費苦心。據介紹,上海汽車博物館在創辦之初,即開展觀眾差異化定位,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市民群體需求有的放矢進行布展——成為汽車愛好者提供交流、聚會、娛樂的平臺,向青少年提供了解汽車歷史、技術與文化的最佳場所,打造公眾體驗汽車文化、體會汽車藝術的時尚之地。
該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前不久的一天,多輛大巴滿載百餘學生不期而至前來參觀。由於平時難得有如此密集人群來訪,讓館內管理人員好一陣忙碌。事後得知,這是一場計劃外的參觀,只是因為天氣下雨才臨時從露天公園轉場到了臨近的博物館。不過,當天學生們的反應很讓館方振奮不已,在參觀過程中,“哇塞”、“哦也”等誇張口頭語不絕於耳。特別在面向廣大青少年汽車科普教育而特設的汽車探索館,孩子們更是流連忘返,從圖文和多媒體中了解汽車科技的要素,在互動研究中認識汽車的技術原理,通過解剖實物觀察汽車的基本構成,更在遊戲競技中體驗汽車生活的便捷與快樂。
接待這群孩子讓汽車博物館工作人員付出了極大的勞動,但所有人都覺得這份辛勞付出十分值得。大家還開玩笑地説,希望以後多多變天,讓更多孩子們有機會來感受汽車文化帶來的快樂。
雖屬插曲,卻很能説明問題。一方面是館方費盡心思,苦苦宣傳,另一方面是觀眾沒有途徑得知有這樣一座內涵豐富的博物館。這其中,供需雙方缺乏一個必要的權威資訊發佈平臺。更深層地探究,一套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整合聯動機制顯然匱乏,但這也不是依靠館方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雖然近年來汽車博物館已盡其所能打造自身品牌,讓地鐵變身“移動博物館”即是一個成功舉措。但他們依然呼籲,有更多的平臺,能對此類公益宣傳開展集中式傳播,提升公眾知曉度,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這一公共文化資源。
專家指出,對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來説,大力發展行業博物館有助於“記錄”上海昨天和今天的重點行業,從而映現上海近現代發展脈絡、城市文明的足跡。同時,此舉能夠有效提升上海城市的文化品位、促進上海都市旅遊業的繁榮。
從這個意義而言,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行業博物館事業,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支援和幫助。政府部門不妨把行業博物館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範疇,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除了保證對行業博物館建設必需的資金投入外,還應積極制定和推出引導、扶持行業博物館發展的相關政策,諸如稅收信貸、媒體宣傳、資訊發佈等方面,從而促進行業博物館運營駛入良性迴圈的軌道。
而就在近日,美國密西根州州長裏克·斯奈德來滬出席上海汽車博物館與美國亨利福特博物館簽約合作協議。他的一番表述從側面印證了行業博物館建設的價值——“希望通過兩大博物館,加強汽車文化的普及、教育。也希望能與中國在製造業、旅遊業和教育等方面逐步增加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