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當代藝術的“視野”與“眼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08 09:50:37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當代藝術對於普通大眾來説,真的非常小眾。而正參與籌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著名藝術批評家李旭在策劃“視界”的時候,卻希望能讓觀者透過藝術品的價值看到藝術美的本質。

“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正如它的名字“視野”與“眼界”,包括丁乙、方力鈞、葉永青等中國當代藝術的坐標級人物都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

什麼是當代藝術?很多人認為當代藝術就是“抽象的”。有記者在開展儀式上問參展畫家李津,為什麼要隨身帶著一個菜籃子,不覺得這個土氣的菜籃子跟當代藝術有衝突嗎?李津很有禮貌地回答:“我20年來不用任何品牌的包,反而覺得這個菜籃子非常方便;另外,我不覺得它與當代藝術有衝突,倒是覺得這個菜籃子很有當代性,它讓我更像一個當代藝術家。”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興起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1980年代的“八五新潮”、1990年代的國際認可,再到2000年代的商業成功。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已經達到全面繁榮尚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藝術家不再像當初擠在宋莊畫家村裏終日盼望有伯樂那樣窮困潦倒。擁有大量藝術品已成為富豪的新標誌,藝術鑒賞與收藏已經成為中國中高收入人群的投資新寵。

正參與籌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著名藝術批評家李旭在策劃“視界”的時候,卻希望能讓觀者透過藝術品的價值看到藝術美的本質:“即使在蒸蒸日上、浩如煙海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也需要建立恰如其分的審美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有賴於足夠的‘視野’和‘眼界’。”參與主辦“視界”的99藝術網董事長楊凱更明確地給出建議:“我曾經也想拯救一些藝術家,所以我的庫房裏到現在都還有一堆垃圾。”

丁乙的作品在國際上享有廣泛聲譽,他被認為是中國抽象派畫家中的先驅,其公認的標誌性風格,便是利用“十”字形的圖案重復和細緻地構造出他的畫面,從而使畫面呈現純抽象的視覺效果。從1988年開始用尺子和膠帶創造《十示系列》,到1993年放棄尺子、膠帶、毛筆、丙烯,改用瓦楞紙、粉筆、木炭徒手作畫,丁乙一直在描繪十字或米字格。但在很多人眼裏,他的作品只不過是一塊“花布”,但就是這樣的“花布”,最高拍出了千萬元的價格。

無獨有偶,葉永青的作品也在網路上“飽受爭議”:一筆艷紅,幾根線條——《傷痕》拍出了百萬高價;簡單而潦草的筆觸勾勒了一隻鳥——這只小腦袋、圓眼睛、胖肚子的《大鳥》也拍出了25萬。這次,他在“視界”展出的還是跟《大鳥》同系列的“鳥”作品,同樣地,看畫的人們表達了爭議:是在忽悠,還是嘲笑我們不懂藝術?

三十多年來,當代藝術第一次如此受大眾關注——這些簡單又看似無聊的畫,憑什麼能賣這麼高的價?雖然這樣的關注來源於錢。

葉永青曾經這樣回應“荒唐感”的來源:“藝術家運用專業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繡花一樣地去創作,但畫出來的作品卻像是用兩分鐘就能完成。”

策展人李旭在開展儀式上這麼回答:“對於生存來説,藝術是奢侈的;對於生活來説,藝術卻是不可或缺的。”

出席開展儀式的參展畫家薛松説:“藝術家的作品值不值,不僅在於藝術品本身,還包括藝術家一步步走到這個程度的艱辛,包括藝術家在作品中蘊含的思考。”

有看畫的人指著參展畫家郭偉的作品《有蚊子的風景》問他,您能給我説説蚊子在哪兒嗎?郭偉説,蚊子代表的是一種干擾。看畫的人繼續問,那您這幅畫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郭偉反問,你經常看畫嗎?你稍微了解一些當代藝術嗎?如果你不看畫,或一點兒也不了解,那麼對不起,我真的沒法兒跟你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