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賞讀董源代表作《瀟湘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14 10:59:4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前段日子,讀《夢溪筆談》卷十七,其中有沈括對董源繪畫的評價:“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如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此妙處也”。求《落照圖》不得,退而求其次——賞讀董源代表作《瀟湘圖》(見圖)。此畫過去讀過,感覺與沈括描述大抵相似。所不同的是,沈括是評論,而我是一個江南人置身家鄉山水畫中流連忘返而已。

開卷閱覽,一派瀟湘風光撲面而來。董源不語,風流盡在其中。它取景于南方山水,卻賦予更高層面上的意境。董源要表達的是一種繪畫理念和審美觀點。正是這種努力,讓董源達到了繪畫的佳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繪畫。瀟湘不僅是一個地域名詞,而且還蘊涵著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詩詞歌賦中,瀟湘是文化人難以釋懷的情結,是一個漾著董源水墨山水畫意境的念想——遠遠地望著它,永遠地懷念它。

畫面的右側,紫衣二姝佇立,皋沿有鼓瑟吹笙者五人,迎接小舟的到來。舟中坐有一位疑似官員的人,或許是新郎官,旁邊有人持傘遮陽,一跪伏船頭者作迎接狀。畫面左側,有一群人正在圍網捕魚,形態逼真,如臨現場,仿佛有魚兒躍然水面,情趣盎然。畫面山水以花青潤墨,不作奇峰峭壁,長山疊嶺卻無重復,遠樹茂林各有不同。長寬三比一的橫式構圖,恰到好處地極盡視野,其中水面與山體、皋地平分秋色,呈對角線狀;左有皋蓼,右入人物,平衡畫面,在視野裏不産生“晃”的感覺。山勢平緩,漸西略高,成片林木,鬱鬱蔥蔥,給人以一派平靜、淡泊之感,清幽、蒼茫之覺,難免有渾厚之氣盪漾胸膛。

細察局部墨點、線段,幾乎不辨造形,但遠視綜覽,卻獲得一個良好的造形感覺,藝術形象既完整入目,又和諧入心。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到江南山川的率性、真情、詩意。同時,讀者還可以從中感受到董源的繪畫性情與追求,正如米芾所言,董源的繪畫“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然,嵐色鬱蒼,枝幹勁挺,鹹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也正是米芾獨具慧眼的賞識,才使董源的畫品為許多人重視,乃至推崇。

米芾于《畫史》首次肯定了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價值。他認為董源的繪畫“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畢宏可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就連大詩人杜甫也為畢宏的《雙松圖》吟詩作句:“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由此可見,在米芾的心目中,董源好生了得。

後來的董其昌更是對董源的畫品推崇備至。他第一次閱覽《瀟湘圖》時,只有董源名,卻無畫題。董其昌通過認真細緻地考究,並根據《宣和畫譜》定名為《瀟湘圖》,他認為董源表達的是“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之意。遂得現名,及後傳承。(安徽池州 包光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