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章太炎·姚奠中師生書藝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07 16:10:14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2012年6月6日,“章太炎·姚奠中師生書藝展”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天安門東側)開幕。穿過歲月的光影,一位導師和一位弟子,一位國學大師和另一位國學大師,憑藉翰墨的飛動,在這裡欣喜相逢,敘寫一段師生情誼的佳話。這是一場國學的盛宴,也是一場書藝的盛宴。

今年6月,是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逝世76週年;7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姚奠中先生年屆百歲。這次展覽,既是為紀念章先生與姚先生的師生情誼,慶祝姚先生的百歲華誕,展示他們的書法成就,緬懷章門一脈的學術藝術傳統,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舉。本次展覽時間為6月6日——6月17日,共展出章太炎先生、姚奠中先生120余幅書法作品。同時還展出章先生其他幾位弟子的作品。百歲高齡的姚奠中先生不顧旅途勞頓,專程從太原來到北京,仰望先師太炎先生的作品,感受導師的情懷。

姚奠中先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和國學大師,在海內外學術界書法界享有崇高聲望。他22歲時入章氏國學講習所,研習國學,後經考試選拔成為章太炎先生七位研究生中最年輕的一位。作為學者,姚奠中發表論文13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26種。作為教育家,姚奠中先後在南北高校任教60餘年,勤勉育人,奉獻社會,為傳承和弘揚國學、發展教育事業立下殊功。

民國時期,文化名人成為書法隊伍的主流。許多知名書家大多以文為業、學有建樹而雅善書法,章太炎先生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他的書法以篆、行見長,篆書恪守《説文》,往往參以行意,結構講究,行筆灑脫,信手出之;行書迥異時流,以顏為骨,擷董之韻,偶參篆書筆意,古拙生辣又極具疏朗淡逸之氣,在我國近代書壇上獨樹一幟。

姚奠中先生早年受教于太炎先生,研習小學、經學、諸子,熟讀漢魏碑帖,遊藝歷代墨苑,近一個世紀的筆墨浸潤,達到傳統文化修養、人格特徵和藝術形象完美統一的境界,成為現當代書法界守正創新的傑出代表。其書法博採眾長、五體皆精、出神入化,形成筆墨沉雄、意態舒朗、風格古樸、內蘊典雅、碑帖相容、趣味雋永的藝術風格。2009年榮膺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目前共評選三屆,獲獎10人,均是功力深厚、聲望卓著的書法名家,啟功、歐陽中石亦在此列。

書品常常與人品緊密相連,這在章太炎和姚奠中兩位先生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章太炎一生馳騁革命與教育兩大舞臺,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前途抱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曾對學生説:搞革命是愛國,傳播文化更是愛國,即使國亡了、文化不亡,我們的民族就不會亡。關於國學的重要性,章太炎先生如是概括:“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地。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國學講習會序》)章太炎先生一生中多次身體力行倡導國學,在投身革命的同時,開設了無數講壇。許多革命家、志士仁人如魯迅、傅斯年、錢玄同等都由此成為章氏弟子。章太炎希望每個弟子都是一顆優良的種子,將他的思想與主張傳播開去。1986年,章太炎逝世50週年,姚奠中親筆為章太炎紀念館寫了一幅對聯:“為國為民九死一生終不悔,興文興教韆鞦絕業賴薪傳。”這是章太炎一生的寫照,也是姚奠中先生的追求。為了弘揚國學, 2010年,姚先生率先捐款100萬元,發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現已惠及學子,也將澤被後世。

姚奠中先生的學術水準和高尚的道德修為得到了當代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雄才博學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壽翁千盞酒,梅花愈老愈精神。”這是著名學者馮其庸在2011年初冬為姚奠中先生所作的題畫詩。“姚先生於學具識,于道能悟,于藝亦精亦通……身為鴻儒,而通于藝者亦造上乘。”這是著名學者、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對他的高度評價。“詩風追八代,筆陣掃千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霍松林亦不吝讚美之辭。

這次展覽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援。台灣友人拿出了珍藏的章太炎先生以及其他弟子的書法作品。杭州名人紀念館(章太炎紀念館)、余杭章太炎故居和幾位私人收藏家,也都拿出珍藏的太炎先生作品聯合展出,使展出內容更加充實豐富。章先生之孫章念馳先生獲知此事後寄來兩本書:《環太湖流域博物館館藏章太炎先生作品聯展作品集》、《章太炎紀念館館藏章太炎先生作品集》。姚奠中先生仔細翻閱這兩本書法集,感慨良多,説過去未見到過先生這麼多書法作品。九三學社中央、山西省政協、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委統戰部、中國書法家協會、杭州名人紀念館(章太炎紀念館)、山西大學、山西省文聯、山西省書協、余杭章太炎故居、山西省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這次展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