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藝術家哈·舒爾特曾創作過一組巨型的可再生藝術作品《垃圾人》。
老藝術家拉斐爾·阿羅約-魏勒穆《人物與昆蟲》系列
2011年5月,西班牙Drap-Art將“加泰羅尼亞可再生國際藝術節”的歷屆精選作品首次帶到中國。作品在北京分為兩次展出:第一階段在 “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上作為“藝術平臺”項目的重要單元和公眾見面;5月5日後,全部作品由北京塞萬提斯學院完整展示。“可再生藝術的表態十分明確:帶我們重溫最簡單的道理,建立顛覆性的組織,賦日常用品予幽默,試圖填補藝術和手工藝之間存在的傳統鴻溝,批判建立在消費主義至上的社會模式。”
唐佳·格拉斯(TanjaGrass)戴了幾件看起來很特別的首飾:項鍊和戒指以一大一小兩片廢棄的電腦晶片打制。耳環是用兩個喜力啤酒的綠色瓶蓋改做的,她説是一位以色列藝術家的作品。5月1日中午,這位Drap-Art的創始人在“藝術北京”現場做了一個小型演講,向參觀者介紹她的“可再生藝術”。“我們主張有節制的消費,從每個藝術家開始。”格拉斯説。
15年來,Drap-Art將“可再生藝術”的理念建立在反對過度主義文化之上。藝術節的年度大獎取名為“余料藝術”,用意也直截了當:希望他們所聚集的藝術家能夠“重新利用那些在狂熱的消費浪潮中被淘汰下來的廢舊材料,賦予它們新的使用價值”。
“萬物皆未消失,一切皆可重生。”老藝術家拉斐爾·阿羅約·魏勒穆(RafaelArroyoVillemur)的創作材料是舊食具和搪瓷、鐵絲。在《人物與昆蟲》系列中,他將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和現代再生理念結合。其中作品《藍銀》的昆蟲身體是一把舊餐刀,頭部和四肢飾以鐵絲和陶瓷。在藝術和手工藝之間,藝術家顯然偏重於手工藝。岡薩羅(GonzaloDiazRiquelme)的電錶燈箱系列有點像是微型裝置,藝術家把小小的舊電錶一個個掏空後,再佈置成他個人記憶中的某個夢幻場景。由於形制和內容被分離,電錶在燈箱效果下有一種時空交錯的迷亂。但是,如果不了解這組作品背後的故事,觀眾所感受到的觀念和美感會單薄許多。電錶的故事是:西班牙從2007年7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更換電錶,被廢棄的老電錶總計達2000萬件。岡薩羅留用了全體西班牙人的群體記憶,然後加以置換。
對於年近70歲的藝術家西斯卡(XiscaSubiasSureda),從他的作品上很難看到年齡的痕跡。意念明凈,方式也很簡單。《數海》做了一個中國的算盤,所用物品包括畫框、海邊撿到的浮球和綠色細繩。據介紹,老人所有作品的創作材料幾乎都取自海灘,他挑選遺落在海邊的小物件,然後加以組裝,其形狀、顏色和質感都來自海水和陽光的自然雕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