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今年世界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記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8 14:31:35 | 文章來源: 光明網

法國巴黎盧浮宮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從1977年至今,國際博物館協會每年都會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與記憶”。

對博物館而言,記憶是第一個關鍵詞。博物館是記憶收藏之地,它保存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記錄著人類由弱變強的不同發展階段。博物館同時也是記憶尋覓之地,它總是能讓參觀者在尋找人類記憶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發現。有記憶才會有傳承,有傳承才會有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説,人類不能沒有博物館。

博物館是最好的記憶工具,承載著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的鮮活歷史,訴説著人類世世代代擁抱美好生活的追尋和企盼。無論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還是美國的蟑螂博物館,無論是法國的盧浮宮,還是德國的微縮火車樂園,正是這些遍佈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或高貴或“卑賤”的數萬座博物館,搭建起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記憶家園”。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人們所能看到的絕不僅僅是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僅是流光溢彩、風情萬種的藝術宮殿。透過浸透著歲月包漿的每一件展品,參觀者更可以看到人的高貴,人性的聖潔和人類靈魂的燦爛。逛一逛如此恢弘博大的博物館,無論對誰來説,美國人或是柬埔寨人,伊朗人或是紐西蘭人,都會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美妙的人生體驗。徜徉在精美絕倫的石雕、銅像、銀器和書畫之間,人們禁不住會去思考:我是誰,要往哪去,又從哪來?

博物館的記憶屬於當代。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博物館記憶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撫摸記憶是為了認知過去,而認知過去則是為了更好地設計未來。博物館的記憶要與當代現實生活,首先是與啟蒙和育人緊密連接起來。絕不能讓博物館門可羅雀!博物館不該是靜無聲息的“死”文物,它需要生機勃勃地“活”起來!它要成為教師的課堂,學者的講壇,小説家和詩人朗誦作品的舞臺。在美國和一些歐洲發達國家,博物館永遠是繁忙的,它有義務和責任將孩子們請進來。按照歐美一些國家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安排,某些歷史課是一定要搬進博物館的,藝術、自然、生物等課程也與博物館息息相關。

博物館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分享──記憶的分享。作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們看到物化了的人類起源、文化興衰和社會演變,可以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和想像空間。教育學家們指出,美國孩子的創造力之所以令人矚目,肯定與他們頻繁體驗博物館、利用圖書館有關。對孩子們來説,博物館是什麼呢?即使不是另一所學校,也是最好的校外輔導班。

珍藏曆史──博物館的記憶詮釋傳承。啟迪未來──博物館的記憶孕育明天。當我們從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豐富的藏品中,領略和感受到“瑪雅文化”和“阿茲臺克文化”的厚重博大時,我們的心靈深處肯定會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喊:那樣偉大的文明竟然可以消逝得無影無蹤,它與我們今天的文明究竟有無關聯?文明從來不是一種樣式,一種形態。世人要學會尊重自己不曾了解的思想、觀念,學會愛戴自己不曾體驗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世界是多元的,記憶是多元的,博物館也就必然隨之五花八門、豐富多彩。讓整個世界都加入到探索和發現歷史記憶的事業中來吧!這一共同事業終將引導人類去敬重、愛護不同的歷史記憶,並從這些珍藏在博物館中的歷史記憶中,去挖掘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