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台灣社會聲音圖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4 17:14:12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展覽名稱:《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

媒體預展:2011年6月1日至3日

展覽日期:2011年6月4 日至11月27 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裏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

策展人:鄭慧華Amy CHENG

參展藝術家:王虹凱Hong-Kai WANG、蘇育賢Yu-Hsien SU

北美館舉辦《2011年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公佈記者會,由北美館館長吳光庭正式對外宣佈,台灣館將邀請兩位藝術家王虹凱及蘇育賢參與展出,藝術家于會中與媒體會面,並分享其作品概念及工作進度。本屆擔綱策展人鄭慧華亦特別介紹,屆時展場中將設置一座聲音數據庫/酒吧,説明此計劃之執行設計團隊與構想內容。今年台灣館將策劃一個關於「聲音」的展覽,以「聲音」為主題及內容載體,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cape)。

本屆台灣館展名為《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是一項關於「聲音」、鋪陳台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cape)的展覽。「聲音」是主題核心,載負多重意義,它同時作為內容與形式,也作為當代社會中政治行動場域的隱喻。這個展覽探討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或「一群人」以什麼方式宣稱其存在,或如何存在。通過「聲音」的政治動能和它代表的「差異」,展開探討社群意識、社會運動的發生和文化形式的構成。一方面,勾勒社會聲音與時代的關係,一方面探索聲音如何被聽見,和它具有的政治社會性為何。

王虹凱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Music While We Work),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內容與概念,她認為:「聆聽是政治的」(Listening is political)。她較早的創作是針對環境的聆聽,近年轉化為「聆聽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listening)-對尋常感知經驗有意識的觀察、處理、使用和探討。《咱的做工進行曲》計劃中,她超越只是主觀紀錄、採集聲音的音景製作,以集體參與「錄音」的方式探索台灣的歷史與社會空間。王虹凱回到家鄉雲林虎尾,與當地已有超過百年曆史的制糖廠合作,邀請退休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回到工廠,以舉行聲音工作坊循序引導,將麥克風交由退休員工及其家屬,主動錄製他們昔日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聲音。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Sounds of Nothing),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計劃。他深入社會底層,重新關注那些過著各自不同卻又平凡生活的人們,他們包括拾荒者、外籍船工、流浪漢等。蘇育賢邀請他們透過組成樂團、製作「音樂」,以專輯、文件等類似獨立樂團的生産方式,為這些社會個體或群體發行他們的素人專輯,並作為他們發聲的管道。這些「樂團」是社會中的「差異的聲音」的隱喻,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個體的存在,蘇育賢説,這是「讓他們去説去唱出在我們身邊卻又遙遠陌生的聲音。」

展覽場將設置規畫的「聲音數據庫/酒吧」,以影音檔案勾勒台灣在地的歷史轉近與社會背景。觀眾在這得以輕鬆休憩的公共空間裏以閱聽方式進入台灣社會脈絡。文化論述者張鐵志、羅悅全(Jeph LO )和建築師劉國滄共同組織與設計這個聲音數據庫/酒吧。它鋪陳台灣解嚴至今(1987~)的社運聲音與聲音創作,其中網羅十數組對台灣社會産生改變推動力的「聲音事件與紀錄」。此外,展覽開幕期間有台灣聲音藝術家暨表演藝術家王福瑞、林其蔚及DJ@llen的現場演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