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東渡日本 源起敦煌:岩彩畫在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6 13:58:18 | 文章來源: 《藝術界》

 

洞窟內的壁畫全部由礦物質顏料和少量植物色繪製,礦物質顏料曾經是最初東西方繪畫共同使用的材料,後來在西方油彩顏料取代了礦物色,而在中國,雖然佛教畫一直延續了使用礦物色的傳統,但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文人水墨興起,顏色的應用逐漸減弱,這也反映在了敦煌的歷朝歷代繪製的佛教壁畫的特點裏。

顏料也是岩彩畫和敦煌壁畫間的最直接和重要的承接關聯。美術所的一整面墻上整齊地擺放著各色瓶瓶罐罐,乍看之下覺得種類繁多且複雜。“種類和目是兩回事。”侯黎明説。以石青為例,古代有五個目——頭青、二青、三青、四青和白青,日本人更是發展到了十三個目,不同目的差別在於顏料顆粒的粗細,越粗顏色越重,更接近礦物本身,而越細顏色就越淺,於是同一種礦物質在畫面上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敦煌的顏色其實很簡單,石青、石綠兩個冷顏色,土紅、硃砂、朱膘,黑和白,基本就這幾個顏色,再加點金,像唐的還有一些鼠灰、瓦灰,現在看比較複雜是因為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有些顏色變了,有些脫落或是陳舊了,顯得畫面顏色很豐富。”

洞窟內壁畫使用的傳統礦物質顏色基本比較明亮,不過現在美術所也在壁畫臨摹中使用一些灰的顏色來表現壁畫經過漫長時日後眼下的樣貌,這些顏色很多來自國內——1990年代中後期,從日本學顏料回來的王雄飛做了很多灰顏色,這些顏色本來主要來繪製岩彩畫—— “日本經驗”也是從敦煌壁畫到岩彩畫的一個結點。

東渡日本

珠江新城看起來跟市井的廣州並沒有多少關係,陳文光的住所和工作室都在這裡,從樓上能看到不遠處華南植物園裏一片綠色,當初會在這裡買房子正是因為這個植物園的關係,安靜、方便創作,他現在也同時在廣州美院教授岩彩。

工作室裏擺放著剛剛從展覽上撤回的兩件作品,一張畫的是一葉殘荷,另一張是支在一個女人頭上的繁複華麗的頭飾。陳文光的創作進行得十分緩慢,常常一張畫要耗去數月時間——岩彩畫的製作工藝複雜,從速度上講要比水粉、油畫等慢很多,因為礦物質顏料不像水粉、水彩等可以調,它只能“稱” ——需要紫色就在底下稱一紅色,等顏色幹掉後再在上邊罩上一個藍色。他用來做底的雲肌麻紙來自日本,用的膠也是日本生産的動物膠,箔貼上後用布或者是紙去擦,製造出斑駁的效果。其他諸如顏色如何安排,材質間的重疊、刮壓、露底、碰撞的處理,都是在畫面內部去追求工藝製作的樂趣和經典意義上的“美”。

那葉殘荷來自陳文光在東京的記憶,傍晚時上野一帶的風景給他留下的印象。上野是東京藝術大學的所在地,在1980年代末時,曾有一批中國留學生赴日本學習日本畫,現在在國內從事岩彩創作和教學的很多都是這一批人。雖然日本多家藝術學院都有教授這種繪畫方法,但當時著名的幾位日本畫畫家都在東藝大任教,可以説“血統純正”。

陳文光原本在廣州美院學習水墨,1980年代末時在廣州也漸漸能看到日本畫的一些展覽,他對此深感興趣,自費赴日本留學,師從加山又造。加山又造出身染織工匠世家,對染織技術十分了解,對金箔、銀箔貼法也很有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畫面裝飾感比較強,現在在陳文光的繪畫裏也還可以看到這個影子。日本人對於這種繪畫樣式有兩大推進,一是將和服上貼“箔”的技術進一步在繪畫中使用,發展出各種各樣的金屬箔,包括金、銀、銅、錫等;二是除了礦物顏料,他們還發明出用彩色玻璃研磨而成的“新岩”,這種顏色不像礦物質顏料一樣可以根據顆粒粗細起變化,但是非常穩定。日本在古代中國學習到這種繪畫方式後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風格,並且這條線索一直沒有中斷,上世紀末時東山魁夷、平山鬱夫、加山又造、高杉辰雄等日本畫大師繼承的仍然是這種製作工藝,它在日本仍舊作為創作和當代生活發生著關係。

侯黎明去日本讀書的故事反映了另一條線索,他是學油畫出身,在敦煌研究院呆了三四年後,于1989年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日本畫大師平山鬱夫的研究生,屬於“公派留學”。平山是1945年廣島原子彈事件的倖存者,信奉佛教,造訪過世界各地的佛教遺址,一直和敦煌關係緊密。那一代日本人經歷過戰爭,對中國懷有感情,侯黎明赴日本讀書的機會正是平山本人提出的——之前赴日留學生學的多是保護技術,他想為敦煌培養一些可以從事壁畫臨摹的人才,他的工作室和當時東京藝術大學其他兩個工作室的不同在於除了創作還多了一項臨摹的訓練。“比一般進去就搞創作對材料了解得要好一點。基本就是技巧的訓練,課程也不雜,你就畫好一張就行了。”侯黎明説。

1: 鹿膠/ 2: 礦物質顏料/ 3: 礦石 / 4: 膠條 / 5: 軟韌膠素 / 6: 鐵勺 / 7: 胡粉 / 8: 竹鑷(夾箔時用) / 9: 銅箔 / 攝于陳文光的工作室

他回憶剛到東藝大接觸到礦物質材料時完全是陌生的。研究院的老先生們臨得好,氣息對,但仍然是在紙上的感覺而不是墻壁;日本的臨摹方法極注重質感,最初甚至不叫臨摹,稱為複製,質感、肌理等所有的資訊都要包括在畫面中。“我們的底色是刷的,刷幾遍就可以畫了,他們是要‘點’,靠不同的顏色去點,花的工夫很長,一般一年也就臨一張。”臨摹必須按步驟走,從紙張選擇到裱畫,怎麼使用胡粉和金,按部就班。(胡粉在我國古代稱為蛤粉,主要成分是碳酸石灰,即牡蠣、蛤等貝殼的粉,主要用於打底,其製作要研磨細、加膠、團狀、再揉。)“醒面一樣”,再加膠加水調,有時還需要加溫,這些在國內都聞所未聞。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