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孔子”成天安門新地標 吳為山稱其最滿意作品(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8 13:08:34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孔子像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新京報記者薛珺王薈攝



孔子像亮相北廣場

1月11日,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成為天安門地區的又一個標誌。雕像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題字者為國學大師、漢學家饒宗頤。

由青銅製成的孔子雕像矗立在國博北廣場中心,正對著東長安街,以孔子站姿為造型,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長髯垂胸,衣袂飄飛,雙手合於胸前,目視遠方,身體左側佩戴有一把寶劍。雕像身體部分以簡樸、概括的手法,將人體的結構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態當中,似巨石,似高山,氣勢磅薄,古樸雄渾。基座上題寫有“孔子”兩個大字及其生卒年份。

吳為山:這是目前我最滿意的一個作品

“我非常高興,這是目前為止我最滿意的一個作品。”孔子像的創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接受採訪時,坦露了興奮的心情。

1994年,吳為山創作出第一尊孔子像,現坐落在南京博物院裏。此後的10餘年間,他一直潛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藝術,先後創作了20多個不同樣式的孔子像,他的作品先後被英國、法國、南韓等多個國家收藏。吳為山介紹説,最新亮相的這尊孔子像,是去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國博的呂章申館長找到他並正式將雕塑任務交付于他的。

他透露,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他經常一天在腳手架上工作八九個小時,不吃不喝。吳為山坦言,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煞費了苦心,還曾專門找到了孔子嫡傳後代的照片。“因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的形象,古書中對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寫,我自己也創作過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創新還是很不容易的。”

雕像具有三大特點

最終,吳為山為他創作的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個突出點,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慈祥、謙恭、淵博。在吳為山看來,孔子的仁愛思想與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致,而謙恭也能體現出孔子作為中國文化大使獨具的文化智慧和禮儀風采。

除了在孔子像造型上花了一番心思,在考慮雕像背後的建築風格時,吳為山也是動了腦子的。“高達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這就要求必須和周圍已有的建築相融合,至少看著不能讓人感覺突兀。”本著這樣的理念,吳為山最終將人體與山體結合起來,為孔子像賦予了文化與自然的雙重意象,使得它與現代都市環境虛實共存,古今相融。“面含春風,滿懷仁愛,智者謙恭,巍然山巔。”這就是吳為山呈現給觀眾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孔子像。

吳為山告訴記者,該雕像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是孔子錶情慈愛智慧,祥和溫潤,頗具儒家風範;二是整體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徵著孔子是跨時空的精神坐標,是一座文化泰山;三是從背後望去,這尊雕像又像一座豐碑,“作為先賢,他永遠是我們後人仰止的高山,是我們膜拜的豐碑。”

呂章申:立足廣場意義不一般

“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博作為積累與承傳中國歷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築相應的文化含量。”國博館長呂章申説,孔子雕像塑造出了孔子儒雅、寬厚、仁慈的形象,思接千載,人們面對他,會為我們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發出許多感慨。

呂章申告訴記者,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聖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對孔子形象的嚮往和憧憬,幾千年來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藝術家用各自的智慧將他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繹,成為人們瞻仰和禮拜的聖像。今天當人們面對這尊塑像時,會發出許多文化的感慨,會産生與孔子思想相關的許多聯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與此同時,歷時3年半、投資25億元的國博改擴建工程已全面竣工,將於今年3月開館迎客。新國博建築面積由過去的6.5萬平方米增加到近20萬平方米,800至2000平方米展廳達到49個,藏品數量達到105萬件。(綜合《北京晚報》、《遼沈晚報》報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