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百得利雕塑提名展與當代藝術脈絡的梳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4 18:55:11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展覽海報

顧長衛也出現在展覽現場
 

2011年1月8日,《沒有紅綠燈的城市—百得利雕塑提名展》在北京舉行。這次展覽展出了劉彥、魏野、任思鴻、龐永傑的新作。這批作品藝術語言單純而又鮮明,顯示了心靈的自由,呈現出當代的觀念,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了藝術的魅力,讓我們看到21世紀藝術的新進展,同時也讓人回想到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歷程,將人們帶回值得追憶的非常年代。

劉彥、魏野、任思鴻、龐永傑是上世紀90年代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家,他們屬於海德格爾所説的“本真”狀態的人,藝術首先來自內心的需要,靈魂的自由是他們的追求。經歷了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和85新潮美術的洗禮,在後89的年代裏,他們來到圓明園,“年輕的心靈一下子受到震顫,扯斷了束縛,解脫出來。”(借用尼采語)圓明園畫家村是中國自由藝術家的搖籃,20年前,不少年輕的藝術家來到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福緣門、挂甲屯等地,租住農民房,單純靠繪畫謀生的願望和對精神自由的渴求使他們堅持下來,過上艱難而又快樂的藝術家生活。獨立性、流浪性、邊緣性是他們的特性。生活方式的變化使這批精神的流放者在焦渴、困惑中不斷釋放能量,掙脫了束縛自由心靈的繩索,製作出富有創造力的藝術作品;北大清華的學子和這些年輕藝術家也有很多的交流,促使他們從另外的角度重新思考藝術問題。當然,缺乏物質條件和安全感的生活是艱苦的,而其中悲涼的況味,又有誰人能解。劉彥、魏野、任思鴻、龐永傑在圓明園畫家村期間,創作了大量繪畫作品和裝置作品,組織和參與各項藝術活動,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圓明園畫家村解散後的十幾年中,他們幾位又分別在上苑、宋莊、費家村、環鐵、一號地等藝術區工作和居住,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的行蹤見證了北京藝術區發展的歷史。時光飛逝,中國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但90年代圓明園畫家村一直是我們心中的藝術聖地,也一直是藝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説佛在你心中,不如説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甚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這是一位作家的獲獎感言,這段話讓我思考圓明園畫家村帶來的自由價值。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由地下走到地上,發展方興未艾,國際國內各種展覽十分頻繁;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基本形成,當代藝術收藏已為國際美術館及國內外收藏家所重視。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缺乏系統性,還處於非常幼稚的初級階段。比如,現在的當代藝術收藏聚焦于明星藝術家的作品,但是對藝術史的創作譜係卻不甚關注,不重視梳理藝術史脈絡。收藏家如果對藝術史的脈絡不了解,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收藏。當然,近年來對85美術及中國現代藝術展作品的收藏給予一定的重視,2007年11月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 還舉辦了《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的大型展覽。但是對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卻還沒有系統的收藏計劃,致使這批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傑出的作品,得不到很好的收藏。對圓明園畫家村藝術作品及藝術家最新作品的收藏,應該成為一個具有學術意義的收藏課題,以還原藝術史的真實性。我想,這是此次展覽給人們一個重要的啟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