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産業調研成果展》在京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0 11:01: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1年1月9日,“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産業調研成果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作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立項資助項目的成果彙報展,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承辦,濰坊市委宣傳部、臨沂市委宣傳部、菏澤市委宣傳部協辦。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胡振民,中宣部副部長翟衛華,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務院參事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左中一,中宣部幹部局局長蒲增繁,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馬傳景,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馬文輝,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吳長江,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趙長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張慶善,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代表、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黃宏,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代表 、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國際著名策展人、義大利文化中心主任維琴佐•桑弗,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于欽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于茂陽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領導及師生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作為中國美術館的開年大展,展覽圍繞手藝主題,通過文獻及實物展示、手藝人演示、手藝創意和學術研討會的形式,集中對山東省濰坊、臨沂、菏澤3個地市的7項手工文化産業的調研成果進行展示,涉及濰坊楊家埠風年畫、風箏,臨沂柳編、紅花鄉中國結,曹縣桐楊木藝、鄄城土布、巨野農民工筆繪畫等有代表性的手藝産業,包含了産業發展、理論研究、設計創意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山東農村文化産業調研”項目由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藝界專家、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主持。自2006年以來,他帶領項目組,在此前近三十年民藝研究的基礎上,就農村手工文化産業開展調研。先後考察了58個縣市、137個鄉鎮、285個生産專業村,就37項農村手藝項目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將濰坊、菏澤、臨沂3市、9個品類的農村文化産業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提出並深入闡釋了農村手工藝産業的發展命題,針對産業實際提出了系統的對策和建議,並就構建中國“手藝學”學科開展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先後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出版學術著作5部,撰寫研究論文15篇,研究成果獲國家及部省級獎勵3項,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城鄉統籌的新形勢下,相關研究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和手工藝産業化的發展實際,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引起了積極反響。

本次展覽不同於以往的手藝作品和技藝展示,具有鮮明特色:第一,不僅展示原汁原味的手藝創作,還集中展示了以傳統手藝為基礎的現代創意設計作品,揭示了傳統手藝文化與現代創意産業和設計産業的內在聯繫。第二,不僅對手藝文化資源進行了文獻梳理和展示,而且以現代産業機制分析為視野,關注農村手藝的産業化發展,組織了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入研討。第三,展覽不只在於喚醒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也不僅關注農村文化産業富民惠民的民生意義,而且更加關注使農村文化産業融入文化創意産業格局,建立農村文化産業與設計産業的有機聯繫,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産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格局。總體上,展覽兼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全局視野,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鮮明突出的創意特色,集合了翔實的調研成果展示和深刻的理論研討,具有文化建設意義並凸顯了經濟的、生態的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引起積極反響。

展覽全面展示山東農村文化産業的發展成果,從文化傳承、産業發展、農村建設等角度就中國農村文化産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對進一步揭示手藝資源與産業發展的內在聯繫,詮釋文化生産力對推動城鄉統籌的重要作用,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文化道路,建立農村文化産業與設計産業有機聯繫,打造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格局,促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將發揮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