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國家博物館經改擴建將震撼亮相(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2 17:17:5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聯網

改擴建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東北角效果圖

經過數年努力,中國國家博物館將全新亮相。改擴建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106萬件,成為與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比肩的一流館舍,充分體現崛起中的中國大國地位,真正成為展示五千年中華文明成果的最高殿堂。如何做到震撼開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將竭力追求——

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館長呂章申辦公室的窗外,可以看到改擴建後的國博一角——類似琉璃瓦質感的金屬屋檐,搭配抽象化的鬥拱下沿。“在與原有國博建築風格保持一致的同時,展現出當代建築美學理念與高品位藝術創新”,清華大學建築學出身,後在中國美術館任職多年的呂章申這樣描繪即將於今年年底竣工,明年3月正式開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小孩子可以取閱簡版‘古代中國’,青年人能買到各種印有青銅紋飾的手機鍊、鑰匙鏈和各種時尚紀念品,老年人則可在復興之路的常設展廳回味曾經的美好歲月。”這是呂章申腦中未來國博開放後的場景。以人為本,以休閒、輕鬆的方式讓國博展示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並惠及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普通百姓。在他眼中,國博不僅是中國博物館的最高藝術殿堂,而且是全民可以共用的“文化超市”。

有館亦有寶 開館大展世人期待

改擴建後的國博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106萬件,成為與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比肩的一流館舍。據呂章申介紹,一批近40萬件“文留文物”(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流存文物、海關罰沒文物等)入藏國博,將大大豐富其館藏。這批文物由國家文物局集60餘年之功攢下,包括6萬件玉器、3萬件銅佛像以及大量瓷器、書畫等。這批珍貴的歷史遺存,為即將開館的國博注入新鮮血液,也為開館後的一系列大展積蓄了能量。

明年春暖花開之時,歷時3年半改擴建的國博將以嶄新的面貌與公眾見面,開館的一系列重要展覽值得期待。據記者了解,古代中國(常設展)將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輝煌成就,而復興之路(常設展)則為觀眾呈現170年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留下的歷史足印。此外,青銅、古玉、書畫、瓷器、錢幣等專題廳將集中呈現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專門為展示故宮文物設立的故宮廳,將使觀眾得以了解到更多關於皇家藏品的故事。

與此同時,潘天壽、李可染、黃胄三位近現代美術大師也將有三個專題展隆重登場,展覽中的作品除來自家屬提供外,還有部分從各方面借展的具有其鮮明藝術風格的代表作。

作為中國博物館界的最高殿堂,在中國文化對外交流方面,國博也將扮演重要角色。據呂章申介紹,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期間,曾專門“尋空”來到國博,在大英博物館館長陪同下,參觀改擴建的國博,而這次參觀只是2012年大英博物館來國博舉行年度大展的一個序曲。

“將國外最高水準的文物展覽帶到中國,展示于改擴建後的國博展廳,讓普通民眾不出國門便能享受到世界文明成果是國博未來的重要功能之一。”呂章申説。在他的中外文物交流展的日程表上,如今排上日程的還有:德國柏林、巴伐利亞、德累斯頓三大國家博物館文物展,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博物館文物展,義大利博物館文物展以及非洲藏品展、拉丁美洲的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展,這一系列即將在未來幾年出現在國博展廳的展覽,體現了國博對“請進來”的高標準,“一流的國際級博物館需要與之相稱的國際級展覽,從文物品質到展陳方式,未來的國博都要體現出與其地位相匹配地交流展覽水準。”呂章申表示。

從重數量到重品質,巍然屹立在東方的中華民族,經過百餘年博物館發展的歷程和30餘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是該認真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展示給他人,同樣也要面對將什麼樣的異國文明帶到中國觀眾面前了。

延伸博物館文化屬性 構建百姓休閒文化中心

當代的博物館理念已經走出傳統研究、收藏、展陳的功能窠臼,開始向展覽、出版、創意産品開發等大文化領域延伸。去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人,除了對那裏珍藏的國寶驚訝不已外,還對其出售的各種紀念品興趣多多。印有毛公鼎式樣的鑰匙扣、《溪山行旅圖》明信片等各種樣式的重要文物衍生品,成為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遊客的必購品。而即將開館的國博,也將在文物的衍生産品方面做到世界一流。

“可以把某個青銅器紋飾用在裝飾品上,可以還原古代各種器皿,可以將一些重要文物做成金銀銅的高倣品。總之,未來的國博將為不同需求層次的參觀者,提供種類豐富而又具有相當文化品位的紀念品。”也曾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的呂章申説,未來國家博物館文化屬性的延伸將是台北故宮的四五倍。

配合展覽出版精裝和簡裝的展覽畫冊,精裝版供愛好收藏者鑒賞用,簡裝版供普通觀眾自由取閱,大型的藝術圖書出售,國內外重要的藝術相關出版物,喜歡看的在館內閱讀,覺得不過癮買回家亦可。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無處不學術,這是呂章申對國博開館後的一個基本想法,而以人為本,讓國博成為每一個普通公民喜歡來、願意去的休閒文化中心也是其中應有之意。

從細節入手 全面釋放博物館的文化功能

自從全國各地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行免票以來,除了少許文物遭到破壞、排隊時間過長、管理配套服務跟不上等問題頻現報端之外,最讓人頭疼的還是外地遊客參觀博物館的預約尷尬。對於這個問題,呂章申沒有一刀切的站在免票為老百姓帶來的實惠上。他認為,國博開館後將實行雙軌制。常規展覽、基本陳列實行免票參觀,重要的專題展覽實行低票價,而對於想要買票進館觀看展覽的觀眾,也會為其提供隨時買票隨時進入的通道。

此外,對於中國博物館界目前面臨的展品資源調配整合的問題,呂章申也呼籲,還是要將部分存放在市、縣裏的一級文物,統一交由具有較好展陳和保存條件的國家級博物館保管,作為補償,可以把這些一級文物的高倣品存放在地方博物館。這樣的好處是,一來可以讓更多的精品集中展示給國人,二來對地方文化歷史的宣傳起到“點金”的作用。呂章申覺得,各級博物館還是應從如何更好地保護中華文明歷史遺産的角度,而非短期的商業利益來思考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博物館這個在西方已有300多年曆史的文化事物,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如何讓其在發揮原有傳統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值得中國博物館界認真思考。在中國博物館界的最高殿堂國博即將重新開館之際,它的掌舵人呂章申,想得最多的還是如何讓國博為培養崛起中的東方大國民眾所應有的“文化自覺”意識貢獻一份力量。在他眼中,國博是國家尊嚴和國人尊嚴的統一,國博匯集華夏文明五千年,讓國人得以享有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與此同時,國博更應該成為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與五千年文明相稱,與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相稱的,在天安門廣場的全中國人民的文化中心和世界的文化中心。作者:段澤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