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方寸之間,卷舒天地情懷。9月28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迎來一場藝術的盛宴,《秋水文章--李嵐清篆刻藝術展》在這裡隆重開幕。
上午9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與省領導盧展工、孔玉芳、曹維新一同步入古色古香、莊重典雅的博物館大廳,出席開幕式。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世界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李嵐清同志始終關心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籌備開館的關鍵時期,就把親手篆刻、書寫的"白首方悔識字少"印章和同一內容的條幅,贈送給博物館。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一週年喜慶之際,迎來這位始終關心博物館建設,有濃郁的文字情結的老領導的篆刻展覽,這于中國文字博物館,于河南文化,于眾多的文藝愛好者,是怎樣的一件盛事幸事,是怎樣的一種鼓舞和激勵。
漢字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奇妙無窮。
秋陽透過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玻璃幕頂灑進大廳,在熱烈的掌聲中,李嵐清作了一番發自肺腑的講話。
指著背後"李嵐清篆刻藝術展"的字樣,李嵐清謙遜地説,"其實我既不是學藝術的,也不太懂藝術,用了'藝術'二字我難以承受,也十分不安。我想,這個篆刻展改名字為李嵐清'另類'篆刻展可能更貼切、更符合實際。"
李嵐清感嘆説,"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創建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義。我個人認為,漢字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字,中華文化難以傳承,歷經數千年,中華文字雖然有了發展變化,但仍然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奇妙無窮。但是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漢字書寫卻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和危機,很多青少年不但不會寫毛筆字,連硬筆字也不會寫了,很多人更是提筆忘字。當然,我們不應當對新技術採取抵制心態,電腦要用,要發展,但我建議大家,我們在用電腦輸入文字的時候最好使用書寫法輸入,就是漢王書寫。我2004年出版的那本書是用鉛筆寫的,除此以外所有書都是用電腦寫的,手寫並不比鍵盤慢多少,這樣不至於我們變得不會寫字。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有時間,我就經常寫毛筆字。篆刻是以漢字文化為基礎的藝術,學習篆刻有利於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我個人也會行書,但是過去對篆書研究較少,自從學習篆刻以後,真是白首方悔識字少啊!"
以石言美、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事、以石言趣。
接下來,李嵐清娓娓道來,向聽眾講述了他71歲重拾舊趣,與印結緣,研習篆刻的緣起、經歷和心得。
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中國文字于靈動古樸的印面之間,蘊涵著動人多樣的情態風貌,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