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2010上海藝術博覽會9月挺進世貿商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06 08:48:3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四、大型雕塑雲集世貿商城 展館門前風景如畫

每年上海藝博會放在舉辦場館世貿商城門前的那尊主題雕塑作品,歷來被視之為上海藝術博覽會對外宣傳和形象展示的一張“王牌”。而本屆上海藝博會手中的“王牌”將從“1張”增至“11張”!今年的上海藝博會,將首次推出“城市雕塑作品主題展”,屆時在上海世貿商城門前,將有十一尊大型城市雕塑威武登場,上海藝術博覽會主題雕塑作品將從一枝獨秀走向群星閃耀。來觀摩今年上海藝博會的觀眾,當走近位於興義路99號的世貿商城展館門口時,在“第一視線”中,將能看到:法國Artco France畫廊攜來的,由羅丹創作的著名雕塑作品《加萊義民》。中國台灣現代畫廊攜來的,由施力仁創作的雕塑《衝向勝利》(一組三件)。中國香港新想像機構提供的,由薛林納創作的青銅雕塑《聖雄甘地》。羅浮紫典藏攜來參展的,由范勒靈創作的《城市生活》和喬伊·布朗創作的《童顏》。原曲畫廊攜來的,由彭小佳創作的雕塑《腔腸蟲》。烏拉圭LAP畫廊攜來的,由西班牙雕塑家何塞·科斯梅創作的雕塑《身份和精神》、由我國台灣康木祥美術館攜來的,由台灣著名藝術家康木祥創作的大型青銅雕塑《源》和《無盡的未來》。

1、羅丹的青銅雕塑《加萊義民》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青銅雕塑《加萊義民》,高2.2米 長度為 2.66 米,不僅是首次來中國展出,而且標價為4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000千萬元),是上海藝術博覽會有史以來參展作品中身價最高的一件。

《加萊義民》是一座以表現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時期,六位法國加萊市市民悲壯就義場景的人物群像為主的紀念性雕塑。當時法國加萊城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軍隊包圍,即將陷落,全城人民在嚴重的饑餓和困乏之下被迫向英王求和,但驕傲的英軍提出苛刻的條件:需要六位最受尊敬的加萊市民身穿麻衣,頸套繩索,光腳走到英國軍營交獻該城鑰匙並將被處死。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

1884年,羅丹應加萊市長德瓦夫蘭請求,為“義民赴難”這一法國歷史年鑒製作了這座忠魂碑。1895年,這座組雕才在加萊市的裏席爾廣場上正式揭幕。

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臺座上。由於臺座很低,六個義士就象當年在街上行走時一樣,對人民産生了強烈的感染力。這六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繫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他們身材相似,都站立著,中間一個頭髮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左邊站立的一個緊閉雙唇,兩手緊握城門鑰匙,顯得情緒激動,為拯救市內民眾,他視死如歸,步子走得十分堅定。右邊的一個身體轉向右側,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對旁邊的人説著什麼,或鼓勵對方在死亡面前抬起頭來。後邊一個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另一個年紀較輕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間流露出對死亡的恐怖。最後一個人最年輕,顯得情緒有點躊躇,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不安。

屆時,人們將近距離地欣賞到這座極富歷史意義的群雕,更能深入地探索羅丹逼近真實的藝術精神及對英雄人文的闡述。

2、施力仁的雕塑《衝向勝利》

由施力仁先生創作的《衝向勝利》,則是以犀牛家族為題材。

三座犀牛雕塑中,犀牛老爸將行進在最前面,犀牛小子走在中央,犀牛老媽則在隊伍的最後負責壓陣……整組雕塑呈現出了無比的動感。

施力仁表示,犀牛擅于自我療愈更被譽為森林的保護者,見火就踩的本能,不知使多少叢林免去祝融之災,因犀牛的天性,消防隊的隊徽中即是以犀牛為標記。在電影“阿凡達”當中,也使用了犀牛為元素,更表示了犀牛同時具備了未來科技和正義的象徵。

在他的作品中,四肢穩健、軀體雄厚精壯的犀牛老爸,體現出了其承受帶領家庭的責任之重,母犀牛,代表著孕育生命的大地之母,為溫柔關懷,親情的表現。犀牛小子則會以較具科技感的機械造型捏塑,象徵對未來的展望。

施力仁並非單純描寫複製犀牛的寫實面貌,除了犀牛的動物象徵外更加入人性化和機械化的表現,將犀牛角化為具絕佳領導標誌的大拇指,代表著強大的力量和對家庭延續傳承的希望,在身上則穿上一身愷甲呈現為父者堅強領導的面貌,尾巴則象徵勝利的火把,從古典具象轉為現代語匯傳承與開拓的精神。

犀牛作品系列,實則陳述了施力仁先生的生命觀和世界觀,透過一家人的角色傳遞了他既是堅實強壯也是溫暖柔和的性格,在積極進取帶領潮流同時不忘向永恒典雅的美感致敬。

3、薛林納的青銅雕塑《聖雄甘地》

由澳大利亞著名雕塑家德拉哥·馬林·薛林納(DRAGO MARIN CHERINA)創作的大型青銅雕塑《聖雄甘地》,在9月8日-12日盛大開幕的上海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在時間節點上也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義。因為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為了建立“和平、寬容、理解和非暴力”的文化,決定將今後每年的10月2日,即“聖雄甘地”的誕辰,定為“國際非暴力日”, 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曾發表致詞指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傳播甘地的非暴力思想。

並且,每年的9月21日也被聯合國定為了“國際和平日”。

薛林納先生因此認為,此次雕塑作品《聖雄甘地》在本屆上海藝博會上展出,雖然展期短暫,但卻可以用迎接這兩個重要日子的意義與價值來提醒所有的人們,要珍惜世界和平,並從中感悟到人的生命是世上最珍貴的,這是人類生命應該永久信奉的根本價值。

薛林納在創作中,運用“羅丹”觸摸法,即只用手指來塑形,不借助任何的工具。這樣可以為雕塑賦予最真實的生命氣息!他沒有過多追求外形骨骼輪廓的塑造,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肌肉細節的精心打磨上,他簡化了頭部的形狀,並最大化地雕琢面部表情,這可以使得“聖雄甘地”的偉大形象永遠都不會被人們遺忘……

薛林納最後表示,在一個藝術雕塑作品中要完全表現出“聖雄甘地”特有的偉大,善良,哲理,人性以及其他許多優秀品質,這是一項及其困難的任務。但他希望雕塑作品《聖雄甘地》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他外形的直觀感受,而是能夠成為激發人們對於這位偉人發自內心敬仰的一個情感爆發點。

4、彭小佳的雕塑《腔腸蟲》

畢業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彭小佳于少年時習畫,青少年即接觸中國傳統木雕。漸漸地,在接觸西洋古典美術之後,他從傳統中跳脫出來,並在現代藝術中找尋新的養分。

彭小佳的作品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彭小佳將自然生物與人統一在共同的價值體系中,試圖在此基礎上建立特殊的美學形式。他以腔腸蟲為主題,創造了一系列充滿生命力的幾何團塊,是那麼飽滿、完整而又簡潔、純正。

彭小佳認為“腔腸蟲,沒有五官,沒有腦子,只有消化系統。我將腹內刷上丙烯色,黑和白圓圈,像是吸盤,也可理解為錢幣。”在塑造它們時並未深究人類倫理學的造物,關注的是造型是否賦予張力達到了言簡意慨。

5、范勒靈的雕塑《城市生活》和喬伊·布朗的 雕塑《童顏》

范勒靈

1967年出生於法國,她的童年跟隨著父母分別在摩洛哥、喀麥隆、英格蘭和委瑞內拉度過。1985年回到巴黎,在歐洲接受教育,並在巴黎學習雕塑藝術。范勒靈對於藝術有一種本能的觸覺,她的非科班出身賦予了她極大的自由創作的空間。作為女性藝術家,范勒靈的作品造型別致,充滿靈動的氣息,流露出對生活與生命的感悟,通過作品深入探討了她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關係的理解。

喬伊·布朗

1951齣生於日本,1972年在佛羅裏達州聖彼得堡的Eckerd學院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她從小深受東方藝術的熏陶,長大後又接受西方美學教育,故她的作品有一種東西方文化交融下的獨特美感。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她善用圓潤細膩的線條,使雕塑呈現出豐富的情感色彩。她的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造型簡潔,卻親切自然,嬌憨可愛,深受人們的喜愛。

6、何塞·科斯梅的雕塑《身份和精神》

西班牙雕塑家何塞·科斯梅的雕塑《身份和精神》,創作于2010年,高3.4米 ,標價9萬歐元,由烏拉圭LAP畫廊攜來參展。

該作品由一個兩面是透明窗戶的大框組成,透出暗底色上的兩個清晰的指紋,這是藝術家本人的指紋。上面用中文寫著:“第三元素在哪?”

創作者想表達的是:人雖然在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的情緒和狀態,但無論結果如何,都還是這個人本身,永遠不會失去其本人獨有的特質。何塞·科斯梅希望和觀眾一起探尋將他們維繫在一起的第三元素的所在,希望透過直觀的閱讀找尋更深層次的內涵,讓觀眾更進一步地了解藝術史、大眾和創作者本人。

7、康木祥的青銅雕塑《源》和《無盡的未來》

以生命為主題的青銅雕塑《源》,高達2.76米,另一尊青銅雕塑《無盡的未來》更是高達6米,這將成為上海藝術博覽會創辦以來所展示的最高高度的雕塑作品。

我國台灣著名藝術家康木祥出生於1961年,家中三代工藝世家及三義木雕故鄉的背景,引領他的生命與木雕緊緊連結!在他的創作中,無時不刻追隨著生命的主題,由於他從小生長在大自然,對自然有著很深的依戀,他曾獨自一人在荒蕪人跡的龜山島創作了一年,賦與漂流木重生時的創作靈感,他希望藉由藝術,喚起人們的對生命的感悟,及重視保護地球的生命。

他認為人間雖是百態,但生命源頭滿溢純靜與和諧,生命應該相互擁抱與疼惜,雕塑出落地的生命是上天最美好的恩典之作。他要表達的永遠是一種對生命的溫和親情, 作品風格充滿了陽光希望!在他的作品中,力圖表現出代表生命的根源與象徵,反映出生命的原性, 展現出世間百態的縮影。同時跨越媒材限制,在其中的妥協與突破裏,呈現共生共鳴的智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