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首批20件圓明園文物試驗性修復 遭專家質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16 20:38:42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昨天,圓明園首批20件破損文物完成“試驗”性修復,主辦方特意舉辦一場評審會。不過,被邀文物專家對圓明園文物的修復方法並不認同,建議下一階段的文物修復仍以傳統的修復方式為主。

■三種修復方法受到質疑

經過近一個月的工作,20件從圓明園出土的破損瓷器按照“展示修復”、“美術修復”、“考古修復”三種方式,完美呈現在專家面前。記者看到,修復的瓷器中,有的破碎地方用白石膏修復,有的還在石膏外面又涂上一層金漆,還有的盤子等瓷器,殘缺的圖案和花紋經過了人工繪製。而對於文物的修復方法,專家多提出質疑,主要集中在使用金漆、人工描繪和石膏材質三個方面。

“石膏補完後,又在外面涂上金漆是什麼目的?”國家文物局科技保護專家組組長王丹華率先發問。“就是為了讓瓷器更漂亮。”圓明園文物修復公益活動組委會的於洋回應説,金漆修復文物是學習了日本的做法,以此恢復破損文物本身的資訊,這也算是對圓明園文物修復的一次嘗試。

“金漆修補文物的做法是可以嘗試,但最好選用單色釉面的瓷器,這樣顏色的反差會小。”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楊志軍認為,圓明園的瓷器並不適合採用金漆修復的方法,這樣的結果是與瓷器本身的顏色反差很大,而且金漆修復的文物也體現不出圓明園的歷史滄桑感。對此,王丹華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文物的修復強調真實性”

在20件修復完成的瓷器中,一件“五蝠捧壽”青花盤引起了王丹華的注意。“這些圖案是原來就有的嗎?”一向“挑剔”的專家再次發問。於洋解釋説:“盤子底部的三隻蝙蝠是原有的,剩下的兩隻是在修復過程中,人工繪製上去的。”

此時,王丹華望著於洋,“你們繪製的蝙蝠可有照片作為依據?”當她得知這兩隻蝙蝠是工作人員根據盤子上原有的蝙蝠圖案繪製而成之後,又仔細看了盤子,然後説:“原來蝙蝠的圖案非常均勻,但現在修補上的兩隻蝙蝠就顯得不太協調,比原來的蝙蝠顯得有點‘胖’。”

對此於洋解釋説,他們繪製蝙蝠是為了使整個盤子圖案完整。“沒有依據,就沒有必要補全,更不能隨心所欲。”王丹華再次表現出嚴謹的態度。

王丹華認為,現在繪製的蝙蝠應該説是一種推敲,並沒有依據,原來盤子上的蝙蝠腿腳、眼睛都很生動形象,而新補充上去的蝙蝠既無神韻,筆法也不均勻。

王丹華表示,不論是瓷器,還是中國字畫的修復,原則只有一個:按照文物古跡保護準則進行,“文物修復一定要強調真實性,我們不是文物販子,不能修復出來的文物有作假的感覺。”

經過激烈的討論,專家觀點達成一致:圓明園文物修復應該採用中國最傳統,而且是唯一的文物修復技法——石膏修復。而無論是金漆工藝,還是繪製圖案的做法都不可取。

然而,就在石膏修復的問題上,眼尖的專家還是發現了問題:修復所採用的石膏材質較粗糙,沒有接近瓷器的質感。“修復瓷器與修復陶器不同,陶器本身很粗放,石膏的顆粒可以粗一些。但瓷器質地細膩,應該使用顆粒細小的石膏進行修復。”

此外,專家還認為,圓明園的文物應保持殘破的狀態,不需要通過修復過於完美,這樣文物本身的資訊就無法傳遞出來。

■第二批文物修復將回歸傳統技法

昨天,圓明園文物修復公益活動組委會在展示首批修復文物的同時,也宣佈了第二批准備修復的文物,這批文物共10件,仍然是破損瓷器,均為康熙年間的官窯瓷,主要出土地點位於圓明園的曲院風荷景區。

在第二批需要修復的10件文物中,包括三件康熙款青花二龍戲珠碗,這三件瓷器是從365個瓷器殘片中經過挑選拼接,達到修復條件。

此外,達到修復條件的還有四件康熙款青花龍紅海水紋盤,一件康熙款青花菊花杯,一件康熙款青花桃實勾蓮紋盤,一件康熙款釉裏紅龍紋纏枝花紋碗。不過專家表示,這些文物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並非精品。

對於專家近似“苛刻”的建議和疑問,參與此次圓明園文物修復工程的北大文博考古學院副教授胡東波表示,第二批文物修復將採納專家建議,對破損瓷器採用石膏修補的方法,不再使用金漆工藝,更不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主觀填補文物的紋飾和圖案。

','

文物修復方案可行外觀未達理想效果

經過一下午的研討,受邀專家總體認為圓明園文物修復的方案是可行的,但文物修復後的外觀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為此,專家給出三點建議:一、文物修復應依據現行國家文物保護法的原則進行修復。二、採用傳統的虛浮方式,對文物破損部分採取石膏修補的方法。三、文物殘缺部分,如果沒有原始依據,不主張恢復。

相關:

圓明園文物修復方式遭質疑

第二批出土待修復文物首次亮相。李木易/攝

圓明園首批20件文物已完成修復,但文物專家卻對修復工藝提出質疑。昨天,“首批圓明園修復文物專家評審會”召開,文物保護專家和修復專家對修復的20余件瓷器進行了評審,對相關修復工藝提出質疑,同時也為第二批圓明園修復文物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據了解,首批修復文物屬明清民窯瓷器,通過“白石膏配補”、“配補處描金”和“可識別性恢復原有圖案修復”三種工藝進行嘗試性修復。

缺陷一:描金破壞歷史資訊

與會專家在仔細觀賞了修復完成的瓷器後,對採取描金修復的文物提出質疑。國家文物局科技保護專家組組長王丹華指出,描金修補色澤上相對美觀,但無法展現圓明園文物的滄桑和歷史感。

缺陷二:修復竟以假亂真

一件名為“五福捧壽”的青花盤殘件,修復人員根據該殘件保留的三支蝙蝠圖案為參考,繪製出缺損的兩支蝙蝠。專家認為,這種修補不符合修復文物真實性原則。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張志軍指出,在沒有確實依據的情況下,修復應按補白的形式出現,或者保持原有的破損,不能以假亂真。

缺陷三:修補石膏太粗糙

專家認為此次用白石膏修補的瓷器,石膏顆粒稍大、過於粗糙。專家指出,明清瓷器做工精緻、細膩,修補時應儘量採用細緻石膏,才能更接近瓷器的質感。(北京晨報 李佳)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