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列維坦:用生命描繪俄羅斯風景的天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6 17:17:27 | 文章來源: 新華書畫

列維坦畫像

  列維坦 (1861-1900年)

  列維坦是俄國19世紀下半期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他出生在立陶宛山城基巴爾塔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鐵路上的低級職員。列維坦幼年時父母就雙亡,生活無著落。12歲時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學校半工半讀,師從薩符拉索夫和波連諾夫。

  1884年終以優異成績畢業,作品在巡迴展覽畫派展覽會上展出,特列恰柯夫以重金購買了他的畢業創作。從此他以獨具風格的風景畫家登上俄國畫壇。1891年30歲時正式加入巡迴展覽畫派。37歲開始回母校執教,是位優秀的教授畫家。

  列維坦的風景畫一般以農村的平凡景色為題材,賦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24歲的年輕畫家與大作家契訶夫成了莫逆之交,在契訶夫的啟發下,列維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使自己的風景藝術更具時代意義。

  19世紀9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高漲,影響著畫家的思想。他和契訶夫一樣,在作品中表現出激動和喜悅的情緒和對生活的信心。列維坦創造的作品總是有紀念碑式的構圖和樸實簡練的藝術語言。他對自然景物進行高度的概括,創造出俄羅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綜合形象。

  契訶夫説“他是一個偉大的獨樹一幟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麼清新有力,本該引起一場變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歷經坎坷,但在他的畫中卻充滿希望、歡樂,閃爍著“能使疲倦的心靈愉快起來的陽光”。

《春訊》

  列維坦越近中年,其思緒就越加停滯在秋色上。 誠然,列維坦也曾畫過不少美妙的春景圖,可是,它們幾乎部是酷似秋天的春色。在《春訊》畫中,一條深深的黑色河流在山谷中顯得死氣沉沉,河面上還覆蓋著一層鬆軟的雪花。只有在《3月》這幅畫中才表現了真正的春意:初融的雪堆上空天色暗朗,金黃色的陽光燦爛輝煌,從木板房的臺階上點點滴落的初融的雪水,象玻璃珠似的閃閃發光。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書畫頻道

《白樺叢》

  19世紀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在風景畫方面,列維坦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列維坦曾因積勞成疾,一度赴義大利、瑞士和法國考察和療養,接觸到法國正在興起的印象主義外光畫法,這對他的畫風改變有一定的影響。在這幅《白樺叢》中,列維坦嘗試描繪陽光照在樺樹林中的光感和空氣感,具有鮮明的印象派畫風。

  列維坦的作品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且情調細膩情景交融詩意盎然,充滿著民族主義的思想感情。《白樺叢》便是這樣的風景畫,畫家抒情的手法,詩意地展示了白樺林那無可替代的魅力,讓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領略自然的生態之美。

  在這幅《白樺叢》中,列維坦嘗試描繪陽光照在樺樹林中的光感和空氣感,具有鮮明的印象派畫風。

《深淵旁》

  這幅風景畫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説從前有一磨坊主的女兒與一青年農民相愛,父親對女兒的婚事極為不滿,便買通當局將青年徵去終身服兵役,姑娘得知後深感絕望,便殉情從這木橋上跳進深淵。畫家被這位剛烈女子的故事所感動,他精心地觀察和描繪了這個景色。據説詩人普希金還在此構思過名詩《女水妖》。在一個傍晚,畫家從自己的陽臺向遠處眺望,似乎看到那裏沉沉的死水潭上的幽靈,幾根粗大的圓木架起的橋跨過死沉的水潭伸向對岸的濃密灌木叢,神秘而不可測,令人望而生畏。他決意畫下這景色以寄託自己的哀思,使這幅畫滲透著情侶的憂怨,飽含著姑娘的癡迷的深情,也蘊藏著大自然幽謐的情愫。

《傍晚鐘聲》

  夕陽的余輝映照在鄉村蜿蜒的小河旁,也映照在聳立於雜樹叢生的林間教堂上,教堂悠揚的鐘聲,穿越寧靜的曠野,掠過如鏡的水面,在人們耳邊飄蕩,格外清脆嘹亮。這是畫家31歲時的作品。表達了他嚮往和平安靜,欲從激蕩不安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心境。

《弗拉基米爾卡》

  有一次列維坦帶著學生在西伯利亞寫生,發現有一條被廢棄的道路,還殘存著路標,他問一位學生這是什麼路,學生告訴他這是一條通往西伯利亞流放地的古道。列維坦站在路上,腦海中即刻浮現出一隊隊被沙皇士兵押送的流放者,聽到革命者低沉的呼號和叮噹的鐐銬聲,他陷入深深的思緒之中……他收集了大量素材,創作了這幅《弗拉基米爾卡》--流放者之路。畫上,壓得很低的視平線使畫面顯得遼闊深遠,遠方被陰雲所籠罩,遺棄的路標,荒涼的原野、墓碑,增加了悲涼氣氛,它形象地告訴人們這是一條佈滿苦難、鮮血和眼淚的道路。畫家在這極單純的藝術形象中,對苦難的俄羅斯革命者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金色的秋天》

  列維坦在19世紀90年代中期畫了一些抒情性作品,傑出的有這幅《金色的秋天》。畫家運用瀟灑穩健的筆觸和色塊,高度概括地描繪了俄羅斯金黃色秋天的自然景象。這幅畫是一首秋天的頌歌。秋高氣爽,令觀者心曠神怡。

 

《薄暮月初升》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