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油畫從大芬到海安 産業發展道路在何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30 14:03:40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6月4日,本版刊登報道《海安“523”:不做“克隆”油畫村》,關注江蘇海安“523”文化産業園的運作模式和中國油畫産業的發展。

  珠三角的深圳大芬村,用了近20年的時間,締造了“中國油畫第一村”的傳奇,其“發跡史”對諸多後來者深具影響。對於海安“523”來説,大芬傳奇有何借鑒之處?對於大芬來説,海安“523”是競爭還是延伸?對於中國油畫來説,從大芬到海安,産業發展的道路在何方?本報編輯連線前方觀察記者,逐一解讀。

  移師還是擴張

  任姍姍:在不久前落幕的江蘇海安縣文博會上,首批産自海安“523”文化産業主題公園的4000多件油畫産品出口至海外,引起關注。這很容易讓人聯想“中國油畫第一村”——深圳大芬村。有意思的是,在海安“523”中,與深圳大芬的關係割捨不斷。比如都以油畫創作、油畫商品生産和銷售為抓手;比如多家大芬企業也在海安成立了製作基地。這是否意味著,油畫基地開始“移師北上”?

  趙京安:大芬油畫作為以油畫發展文化産業的先行者,其模式對海安等很多後來的文化産業園具有重要影響。在上海世博會深圳館,那幅巨幅“蒙娜麗莎”畫像,更成為大芬新名片。

  胡謀:對。它由大芬村裏的507名畫工歷時4小時在999塊畫板上分別繪製,而後拼接而成。這幅作品恐怕全世界只有大芬才能製作完成。這是大芬油畫産業工業化分工協作模式的優勢所在。

  趙京安:確實震撼。海安“523”剛誕生半年,只是一介“小字輩”。不過,海安的未來也不可小視。

  一方面,海安位居江蘇中部,臨近上海、南京、杭州等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在油畫、國畫、絲版畫等傳統文化産業方面具有優勢;另一方面,大芬雖然佔有全球商品油畫市場60%份額,但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曾跌入谷底,異地生根不失為一種突破瓶頸的方式。

  胡謀:這種現象的確存在。過分依賴外銷和原創力不足的短板,確實讓大芬吃過苦頭。另外,低端複製、産業結構單一也成為業內針砭的焦點。度過金融危機後,大芬人這一年多也在尋求突破之路。比如,積極“走出去”,培育原創畫家群體。

  任姍姍:海安是否可以視作大芬的一種“突破”呢?

  胡謀:相比“移師長三角”的説法,我更贊同“北上擴張”的説法。深圳商報記者劉瓊最近採訪了大芬美術産業協會會長吳瑞球,據介紹,吳瑞球所經營的企業雖也進入海安“523”,但總部依然在大芬村。另一家文化企業老總熊正剛,決定在海安購買50畝地成立製作基地,但仍強調“大芬品牌依然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和根本。”

  臨摹還是原創

  任姍姍:大芬這個只有0.4平方公里的小村,産值最高時達到4.3億元。如今海安“523”又繼續在這個行業中“掘金”。隨著這個“村”那個“園”的興起,市場“蛋糕”是無限大還是會形成競爭?

  胡謀:大芬油畫讓人看到了文化産業空間的無限可能性。但這個空間需要創造,而制約大小、成敗的,在於原創的産業化。

  趙京安:吳瑞球到海安發展時,就説過:“原創是大芬的升級之路”,並提出了“原創産業化”的轉型發展道路。

  胡謀:所言極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大芬也在朝著這方面轉型突破。現在,雖然油畫複製依然是産業主體,但原創油畫已佔大芬産業的三至四成。“原創産業化”已成了大芬的主攻方向。

  趙京安:海安文博會期間舉行了“專家高層論壇”,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有一個共識:只有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並且符合市場需求的創作性設計,才能抓住價格的主動權。

  任姍姍:“原創産業化”有兩條較高要求:一是有無原創力,二是智慧財産權能否切實保障。

  趙京安:海安“523”從建立初就著手這兩方面工作。像吳瑞球在海安投資時,還建了一所“大芬愛心藝術學校”。同時,海安也提出了“版權興業”的理念。

  複製還是差異化

  任姍姍:從深圳至海安,從大芬至“523”,跨越了近20年。那麼,海安“523”是大芬油畫的品牌輸出,還是意味著一種“升級版”的油畫産業模式出現?我國油畫産業未來之路會怎樣走呢?

  趙京安:海安“523”從設計規劃之始,就非常明確:不對深圳大芬模式做簡單複製,而是建立一條基礎的、可持續的文化産業鏈。美學教育、油畫産銷、景觀旅遊、文化生態等都是海安“523”未來的主要內容,藝術家村落、美術院校等12個功能區將成為新的文化産業創意點。

  胡謀:大芬村的崛起是市場自發形成、政府順勢推動的結果。而在它的轉型中,又是政府通過引入原創畫家、扶植創意産業等政策推動,形成完整的生産、服務鏈條,大大加強了大芬村油畫産業的植根性和本土性。

  趙京安:海安“523”起點很高。以畫工隊伍和創作人才來説,長三角有自己的先天優勢。同時,形成了畫筆、畫布、顏料、工藝品等一系列配套産品的生産銷售渠道,逐漸向各種民間工藝種類延伸。

  胡謀:6年前,大芬油畫村範圍內只有不到10家中小型企業,目前大芬油畫村已聚集了40多家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1100家畫廊、工作室等經營門店,形成了以油畫為主、附帶經營書畫、刺繡、雕塑等藝術品的油畫産業基地。大芬與海安,我覺得是各取所長、差異化發展。

  任姍姍:無論大芬模式還是海安規劃,看來都找到了明確的産業化之路:不搞“小手工作坊”,打造龍頭公司,延長、加粗産業鏈,構建具有藝術體驗、實驗實踐、教育培訓元素的産業平臺。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