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卡拉瓦喬的“自然主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28 10:27:2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對於西方美術的愛好者來説,2010年世博會一定讓他們大飽眼福,除了法國館來自奧賽美術館的7件名作之外,義大利館內又帶給遊客極大的驚喜,西方美術史上非常重要的義大利藝術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的兩幅代表作品《水果籃》和《捧水果籃的男孩》亮相世博會,它們直接從義大利總統府斯庫德列展廳運抵上海。斯庫德列展廳曾經舉辦過歷史上最大的卡拉瓦喬個人畫展,而中國的美術愛好者則在上海世博會,在卡拉瓦喬逝世400週年的特別日子裏,有幸一睹卡拉瓦喬不朽名作的風采。

  16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美術的發展遇到了尷尬,文藝復興創造的輝煌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永恒,似乎後人再努力也無法超越。在前輩大師們的光環下,後輩藝術家們只能在臨摹古希臘羅馬雕塑和文藝復興古典大師們作品的過程中生存,並形成兩個流派:一為樣式主義,儘管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有一定變化和發展,但卻太注重形式上的華麗,內容上反而變得空洞和虛假;另一個為學院古典主義,即一味追求前輩大師的形式和風格,缺乏創造性。當藝術發展遇到迷途之時,自然就有大師的出現。16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誕生了卡拉瓦喬,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藝術家。他的叛逆不僅體現在他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上,更重要的是他對藝術的叛逆為一度低迷的藝術狀況開啟了新的創造空間。

  當周圍的人對古希臘雕塑頂禮膜拜的時候,卡拉瓦喬就明確表示那不是他的範本,他的範本是那些生活中的民眾,大自然已經給他創造了無數的範本。這句話今天聽來似乎合乎常理,但在卡拉瓦喬的時代,幾乎所有的畫家都尊崇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理想的美,而自然中的粗陋的事物是不能簡單入畫的。卡拉瓦喬崇尚真實,對現實生活全身心熱愛和投入,掀起了革命性的藝術反叛,形成“自然主義”風格,成為與當時兩大主流風格相對立的第三種藝術風格。

  卡拉瓦喬的“自然主義”首先以描述對象為起點,在他的筆下,即便是聖女的原型也來自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形象。在他眼中,那才是最真實的事物。在對自然的描繪中,盛水的器皿、果實都極為精確,尤其對動感瞬間的捕捉,更是惟妙惟肖。在表現自然對象時,卡拉瓦喬特別注重對光影的運用。這是一種全新的創造,因為文藝復興時期注重素描,追求線條的表現力,而卡拉瓦喬則表現出了色彩的、光影的、明暗的、體積的和動態的形式,開啟了巴洛克藝術的先河。

  《水果籃》,一幅看似普通沒有引起很多關注的作品,卻悄悄拉開了新藝術的帷幕。這幅西方美術史中真正意義上的靜物畫,用色彩、光影展現了一隻生動的水果籃,特別是極為精確的細節描繪,絲毫不差地再現了原物。這只水果籃擁有強大的生命感染力,因為枯萎的葉子正表現著時間的流逝,水果上的斑點也真實展現時光的殘忍,這就是卡拉瓦喬想要表現的生命的真實。在以宗教畫和歷史畫佔主流的藝壇,這幅作品極不起眼,卻引發了不小的革命,即一個簡單的畫題也能成為繪畫的題材。卡拉瓦喬宣稱“畫一個蘋果和畫一位聖母具有同等的價值”。義大利藝術史家文杜裏稱讚這幅作品,“現代繪畫的歷史趨向就是産生在這一籃簡單的水果上”。

  ','

  卡拉瓦喬格外喜歡表現男孩,因為他認為男孩是最具有活力、頑皮的,並且他們是衝破舊世俗觀念的新力量。《捧水果籃的男孩》就是表現了一位男孩捧著水果籃的場景,作品中的水果籃一貫如之前《水果籃》中的表現。看到此景,似乎也預示著即將老去的年輕的美貌容顏。

  與穩定的、靜止的文藝復興風格相比,卡拉瓦喬的畫風帶來的是動感和激情。畫面中可見對角線、斜線,這在文藝復興作品中是不可想像的。而對光的明暗處理、動態的表現、體積的突出更是構成極富情感的巴洛克的典型特色,與文藝復興那種均勻、柔和的光線完全不同。卡拉瓦喬對光的處理,營造齣戲劇化的氣氛,增添畫面的視覺效果。對於光的表現,卡拉瓦喬曾非常認真地研究過達芬奇的實踐和理論,後者喜歡表現類似地下室的光線,來自頭頂上的光照射于對象上,形成了物體的體積感和立體效果。但卡拉瓦喬發現通過明暗之間的對比,能夠凸顯出物體的三維立體感,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動感。這種明暗對照法是卡拉瓦喬重要的藝術成果,對巴洛克藝術影響深遠。

  或許是反叛的個性創造了獨具創新精神的卡拉瓦喬,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時代。他對傳統的反叛,對新藝術的探索使得原本低落的義大利藝術尋找到一絲光亮。卡拉瓦喬雖然在世才37載,卻成為巴洛克時代重要的開啟之人,尤其對自然表現的態度創造了全新的藝術觀念。儘管對於卡拉瓦喬叛逆的一生,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或許他真實的藝術世界會是解開謎團的鑰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