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華君武揮別漫畫一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17 11:24:08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人們不會忘記華君武的音容笑貌與那些漫畫名作。

  2010年6月13日,一代漫畫大家華君武走了,終年95歲。

  自2007年以後,他的身體漸衰,數次住院,今年4月病情加重,最後因心臟衰竭逝世。

  “華君武?當然知道,以前常看他的漫畫。”北京華嚴裏社區一位七旬開外的市民翻看6月14日的報紙,如是説。

  華君武生前囑咐家人:不搞告別會,喪事從儉。但現在家中已被弔唁的鮮花佈滿;中國美術家協會辦公室不停地接到外界詢問的電話,以及各省市美協、生前友好的唁電;年逾九旬的漫畫家方成已趕寫了兩篇紀念文章;網友也發表了大量懷念的帖子。

  漫畫就是“畫思想”

  在華君武書房的墻上,挂著他創作于1961年的漫畫《杜甫檢討》。畫面上,唐代詩聖坐在案前正愁眉苦臉寫檢討:“兵車行乃和平主義思想。”周總理看到這幅漫畫時不禁大笑。1962年8月,在黨中央的一次會議上,這幅畫作為文件的附件發給與會代表。這類富於思想性、批判性的漫畫還有《公牛擠奶》、《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見圖)、《大小家庭》、《鹽包訓墨水瓶》、《“何不遊戲人間”圖解》等等,數不勝數。

  “他的漫畫是他思想的形象化,是時代的一面哈哈鏡。”

  “他的漫畫洞燭入微,入骨三分,觸及時弊,犀利深刻,引人發笑中有刺痛感。”

  “他的漫畫對現實生活針對性很強,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評議性。”

  “他是有心人,幾十年如一日,隨時隨地帶著看問題的眼睛去觀察和思考;他讀古今中外名著,尤對解剖人生、描寫人的內心世界的作品感興趣。”

  ……

  人們這樣評價他和他的作品。

  他曾如此講述自己的漫畫生涯:歷經國難,飽嘗亡國奴的滋味;奔赴延安,投筆抗日救亡;投身新中國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我的思想意識與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與責任分不開”,與他的經歷一同令人感悟。他曾認為,舊的沒落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仍殘留在人的頭腦裏,新和舊、先進與落後的鬥爭並未停息。這看似有些陳舊的話語,在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吹牛浮誇、金錢至上、假冒偽劣等不良社會文化現象在一些領域和人身上大行其道的今天,其思想所指仍具有深廣的現實意義。

  正是基於一以貫之的思想和責任感,在他九秩之年,當聽到“台獨”分子參拜靖國神社時,他給本報副刊打來電話,表示要畫一幅漫畫。雖然已經握筆吃力,線條也顯“蹣跚”,但這幅題為《參拜醜劇》的作品在2005年4月7日見報後,立刻引起了讀者共鳴。這是華君武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最後一幅作品。

  畫給群眾看是享受

  2003年1月18日,一群喜愛連環畫的“連友”在北京中國書店西單門市部聚會,同時祝賀新版連環畫《白鹿原》出版。突然,不知誰喊了一聲:“華老來了!”大家驚喜不已,沒想到天這麼冷,當時已88歲高齡的華老會來和“連友”聚會。大家圍著華老,簽名、留影、交談。華老風趣地説:“我是‘連友’的老友。”

  連環畫在一些人眼裏被視為小畫種,因為它于名于利甚微。但連環畫曾經是中國百姓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的領導,華君武為繁榮連環畫事業撰寫過許多文章,從題材、表現形式到業務組織等給予關心指導;到老了,仍牽掛和努力扶持這個小畫種和連環畫作者。

  在華君武內心深處,對基層作者、平民百姓有著一份難捨的特殊感情。

  在河北邱縣,有一群“泥腿子漫畫家”,當華君武得知他們要成立“青蛙漫畫組”時,特地趕去祝賀。後來還多次前去講課,贈書贈畫。如今,“青蛙漫畫組”已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數百人。當北京郊區一所普通中學成立漫畫小組,當河南一所大學開辦漫畫專科班,當某部軍營戰士辦起了漫畫小報……他都為之欣喜,或前去講課,或寫信寫文章予以鼓勵。而他自己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將他的作品拿到工廠、農村、街道……給群眾看,群眾能看得懂,這是他最大的享受。

  華君武藝術視角的平民化正與他追求藝術的大眾化、民族化相一致,這源於延安時期對他一生的影響。正是從那個時期開始,他的漫畫完成了從洋到土、從象牙塔走向民間的轉變。之後的幾十年裏,他執著地堅守和實踐著這一藝術信念與理想。

  人要學會“尋開心”

  4年前年初的一天,記者去醫院看望華君武,那天他講了好幾件有趣的事:延安時期,陜北生活很苦,他怎麼學會拿炸彈皮做滑冰的冰刀,怎麼用馬糞冒充曲沃煙騙老戰友米谷;“文革”期間,在幹校喂豬時如何教訓豬霸和為豬撓癢;自己因疾病年邁所困,已難再拿起畫筆。但又找到了令他開心的事,就是給他熟悉或並不相識的讀者回信。這些讀者有文藝圈裏的,但更多的是天南海北喜愛漫畫的普通人,他們中有石油鑽井工人,鐵路電工、木匠、農民,還有不少中小學生。

  有一年春節前,上海一名素不相識的小學生給他寄來一幀賀年卡,他特意親手繪製了一幀賀年卡回贈;他還特別講,和一些年輕人的通信使他獲得了精神上的“青春寶”……

  他説:“人生的經歷會碰到不同滋味的喜怒哀樂,有得意也會有失意,所以,人要學會用各種方式尋開心。”後來,他將這些趣事以《尋開心》為題寫了一篇散文,發表在2007年2月6日《人民日報》副刊上,這也是他寫的最後一篇文章。

  華君武永遠地走了。

  他非完人,他説過錯話,做過錯事,也畫過錯畫。但他更多的作品和其中所蘊含的思想的力量、藝術的智慧和善良的願望,無疑是留給後人的一筆豐厚精神遺産,也給人們留下許多含笑的思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