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德國當代童書插畫展充滿感染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7 20:45:42 | 文章來源: 卓克藝術網

  近日,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德國當代童書插畫展,展示了德國著名插畫大師的創作成果,或反映了插畫藝術發展的新趨勢。

  近日,歌德學院和特洛伊斯多夫圖畫書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德國當代童書插畫展”向公眾介紹了德國最為優秀的十三位插畫藝術家的作品,反映了插畫藝術發展的新趨勢以及豐富多彩的技巧。插畫家們採用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可使用的方式,比如水粉、水墨、水彩、油彩、廣告顏料、膠畫顏料、彩色鉛筆、粉筆、炭筆、奇異筆、絲網印刷、鋼筆、混合技術、拼貼技術、模型技術等。如此豐富的技術手段首先保證了影像的多元多樣,比如卡羅琳娜·凱兒在創作《討厭鬼,走開啦!》時,就運用了極其先進的特徵模型技術:先構建一個三維背景,將其拍攝下來,然後直接用丙烯顏料將人物繪製到照片上,原本平面的圖形即刻立體起來。藉此,故事的講述及插畫都變得亦幻亦真,又頗具時代特性,表現語言和展示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使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觀念得到新的釋放。

  當然,那些傳統的技藝仍然具有經久不息的感染力。羅特勞特·蘇珊娜·貝爾納創作《媽媽、爸爸、我和她》系列組畫時,大塊大塊的事物主體部分用粉筆打底,産生了類似暈染的視覺效果,然後用黑粗的炭筆勾邊,色澤粗獷爽快,形體輪廓明晰清楚,錯落有致。克勞斯·恩西卡特的《小馬兒的耶誕節》是在有色卡紙上用彩色鋼筆來作畫,鋼筆線條網狀般交織,産生了類似木雕畫的錯覺,加上類似懷舊老電影的著色,呈現出濃郁的現實氣息,這與傳統中單一地強調繽紛多彩的兒童插畫又是不同的。

  畫家們多半是以自己童年時的經歷為摹本來進行創作,以成年人的眼界來觀望幼年時的種種境遇,其表現的主題內容自然具有了鮮明的“先驗”色彩。傑基·格萊希的《黑夜黑夜不要來》表現的是孩子們永遠對於黑暗的恐懼。就格萊希自己的經驗來看,兒童的恐懼其實非常真實,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總是説“那裏什麼也沒有”。即便開燈,也只是在剎那間稍感安心而已。因此,在創作時,他就想把恐懼盡可能地描寫得生動逼真,還原黑暗與夜晚那漆黑、陰森的本來面目。這樣表達的目的是不要掩飾任何東西,而是讓孩子自己尋找克服恐懼的方法,這樣恐懼最終會不攻自破。再比如《老鼠警長》的作者亞諾士六歲時是班上最矮小、身體最差的男生。起初他崇尚拳頭的力量,後來是高聲呼喊的語言的力量,許久之後,最終發現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最初來源於書本,可事實上它們無處不在。因此,他通過塑造體形渺小卻能力非凡的老鼠警長來向小朋友們宣揚:必須相信自己“內心的力量”。《討厭鬼,走開啦!》中的那只豬是每一個人內心裏都存在的惰性的化身,所有人(孩子和成年人)都經歷過享樂與責任、自然惰性與自我激勵間的激烈鬥爭。《兔子就是不會吹口哨》講述了一隻想要學習吹口哨的兔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艱辛,令人聯想到“未完成的夢想及友誼”。

  納蒂雅·布德則認為睡前的故事可以趣味盎然,生動活潑,引發孩子大笑,然後快快樂樂地進入夢鄉。因此,她的《鰭、皮革和羽絨被》裏,動物擺出各種有趣的造型,比如像戰士們一樣成群列隊的鱷魚,開著飛機和加長房車的牛和鴨子,圍在桌邊打撲克的蝗蟲,無不充滿了幽默和童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