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大師弗洛伊德鍾愛畫人體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5 21:01:02 | 文章來源: 新華網綜合

  近日,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了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這位88歲的當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這次大規模的50多幅作品的特展,是自1987年以來弗洛伊德首次在法國進行作品展示,展出的都是弗洛伊德畫作的精品,其中大部分為私人的收藏,一起展出的還包括畫家在英國的工作室照片。

  面對“粉絲”英女王

  畫筆一樣不留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是弗洛伊德忠實的粉絲,不禁收藏有大量弗洛伊德的畫作,還請弗洛伊德畫自己的肖像畫。能為女王作畫被藝術家視為莫大的榮譽,但在弗洛伊德的畫筆面前,眾生平等,對女王也不例外。當女王的肖像畫公開之後,公眾一片譁然,因為在這幅肖像畫裏,女王顯得就像她這個年紀的普通婦人,精力耗盡,即使頭上仍然頂著象徵最高權威的皇冠,但在弗洛伊德的眼裏,她首先是作為一個81歲高齡的女人而存在的。

沒有美只有真實的皮肉

  法國一家雜誌用了大篇幅隆重介紹了弗洛伊德歸來,並用上具有衝擊力的標題PEINTURE CHAIR來形容這位當代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PEINTURE CHAIR,畫肉,真是再直接不過的説明,人體是弗洛伊德一生探尋和表現的主題,在他的一張張畫佈下,一具具人的血肉之軀一絲不挂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弗洛伊德畫皮,畫肉,他更想畫的是皮肉之下的靈魂。

  蓬皮杜的展廳一片肉色,站在比真人略大的油畫面前,其視覺衝擊力一再考驗觀眾的承受能力。

  盧西恩·弗洛伊德最擅長的就是人體繪畫,他喜歡將自己的繪畫創作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研究,他畫各種各樣體態的男人和女人,他也畫動物,但所有他畫的人,必須是他所熟悉或者生活中接觸的人或者物。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肢體美,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孩童和動物,被失去血色的肌膚包裹著,肥胖臃腫的身軀,下垂的眼袋和乳房,耷拉佈滿皺紋的皮膚,蒼白無力的肌膚和四肢,有如一個個破舊的人形被隨意地棄置在畫室的角落,地板上,骯髒的被單上。

  除了裸還是裸,除了肉還是肉。人體在西方古典畫派裏是力量和美的化身,但在盧西恩·弗洛伊德眼裏,他看中的不再是眼前的模特的身體,他更像是一個用眼睛和畫筆去解剖人體的外科醫生,我們可以看到在豬鬃毛厚重的顏料,以及有力的筆觸下産生的痕跡,就像遍佈人體的血脈和經絡,一層又一層,顏料色彩下滲透出來的是精神的無力。

畫作印證老弗洛伊德的理論

  跟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爺爺一樣,盧西恩·弗洛伊德是一個性格孤僻的怪胎。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畫,就要先了解他爺爺的書和理論。老弗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是對生的本能和對死亡的恐懼,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所以性慾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是分析人的本質的重要方式,人對性的好奇和追求,也是人的重要表現。

  老弗的研究結果對小弗有刻骨銘心的影響,可以説小弗在用他的繪畫作品去印證老弗的理論。老弗的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在小弗的繪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但在畫家眼裏,他們並不是為了畫裸體而畫裸體,而是想通過裸體這個媒介,去揭示裸體之下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曾經問過無數位外國藝術家,裸體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他們説意味著自由。

  小弗的作品還是國內美院學生的臨摹範本,他的作品之嚴謹,無論從構圖和色彩上,都是嚴格的應試入學考試的標準。他的油畫所表現的肌膚和骨骼,能達到解剖學的精準,我常跟朋友開玩笑地説:“如果你是個大近視眼,摘掉眼鏡看弗洛伊德的作品,那根本就是個真人。”

  畫家總是用一種哲學的思想角度,去解構他所看見的事物。比如他在1941年繪畫的《病房》,在畫作佔據大半個畫面的白色床單,以及男孩誇張的拉長變形的眼睛和嘴唇,顯示出生病中男孩的情緒。

  弗洛伊德也喜愛畫懷孕的女子,被畫的對象包括他的女友或者女兒,他認為懷孕造成的形態的變化,也是一種個體精神變化的過程。

盧西恩·弗洛伊德簡介

  盧西恩·弗洛伊德,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説的創始人西蒙·弗洛伊德的孫子,1922年在柏林出生,15歲進入工藝美術學院攻讀繪畫,早期以素描創作為主,後期專攻油畫。二戰爆發後,猶太人在歐洲受到迫害,1933年,弗洛伊德全家遷往英國,盧西恩在英國聖工會學校繼續完成繪畫專業的學習,並成為校長莫裏斯的學生,系統地學習歐洲的古典繪畫技巧,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功底,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1940年正式成為職業畫家。

  1945年和著名的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相遇對弗洛伊德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總是聲稱他不可避免著名現實主義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影響,尤其是在與模特面對面的時候。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最為人熟知的是一群像火柴一樣被燒焦拉長變形的小人走在一片燒焦的土地上的形象。以乾癟、瘦小的人形,象徵被戰火燒焦了的人們,思考戰後人性的困惑。這也是弗洛伊德一直在思索和表現的主題。

油畫大師弗洛伊德自畫像

  盧西安 · 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年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與生俱來的懷疑、孤獨和好奇精神常常使自己不安,對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種特殊的知覺能力。這種知覺能力也就被帶入畫面,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誌。1939年弗洛伊德進入英國聖工會繪畫學校,受業于校長莫裏斯門下.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題材寬泛,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其繪畫較為精緻入微但卻開始具有某種後來的敏感。從40年代到80年代,他定居在倫敦,無論作為藝術家還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認為是難以相處的。他將自己處於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其繪畫對象從不敘述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裸體肖像為主。這也使他成為一個定型的畫家.而他也就在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他喜歡畸形而病態的主題。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他的繪畫題材寬泛,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其繪畫較為精緻入微但卻開始具有某種後來的敏感。

  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弗洛伊德的風格對“新生代”潮流的興起具有強烈的感召力。中國的藝術家們正是在表達人對現實的“異樣”感覺上,尋找到“弗洛伊德式切入”,這當然為弗洛伊德所始料未及,但這也正顯示了他作品跨越時空的魅力。

  弗洛伊德誠如所有有教養的維也納人家庭,他的長輩在他幼時的環境裏便創造一種維也納意識--一種懷疑與探索精神。在日耳曼語系中,奧地利人對孤獨的敏感幾近與生俱來,文藝作品中遁世隱居的主題每每映現出肉體中不安定分子的漂泊之影。作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祖父讓年幼的孫子讀四行詩《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裏挂上布魯蓋爾的畫……,這一切致使他形成一種特殊的知覺力。到了1933年,盧·弗洛伊德跟隨父親移居英國,這位奧地利人成了後來著名的英國畫家。

  盧西安·弗洛伊德20歲以前的作品幾乎全部直接依靠觀察所得的材料。那時候的英國、實際上是慕尼黑的英國--已被戰爭的預兆嚇得毫無生氣,人們心理所鬱積的莫名恐懼遠多於言行的表露。或許是幼年時期的性格導致,也可能是他對現實的敏感,他青春的靈魂被二條看不見的線導引著迂迴在感覺和夢幻的旅途。六十年代的盧西恩·弗洛伊德的確遠離了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開始向自己領域的縱深方向掘進,與真人等大或整個上去痹繪人更大幅的作品裏,被畫者常有一種不屈的姿態,或頭部頌斜向後,或雙臂抬舉,作品主題迷失在前所未有的生動效果之中。好似一股強烈力量驅使畫筆,呈環狀的、Z字形的、拱形的筆觸在粗帆布上敲擊出粗暴的肌理一-這種激斑翻騰的曲線是50年代末期畫法的昇華,足以讓人産生震顫的驚異。

  近年來,盧西恩·弗洛伊德在英美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他的作品是倫敦佳士德與蘇富比拍賣會上當代藝術家的最高價,從而使他再次成為評論家們關注的焦點。他無疑是當代最有才華的繪畫大師。他的傳聞可謂是形形色色,而且均與性有關。諸如他對待女性方面的怪癖、輕率的生活態度及私生子,等等。也不能否認他的另一面,特別是他所具有的卓越的繪畫才能、獨特的藝術追求及迷人的風度與魅力。正是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頗有影響的傳奇人物——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油畫《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在2008年5月13日在紐約以3364萬美元的天價被一名歐洲收藏家買下,成為在世畫家最昂貴的作品,打破了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的《懸挂的心》2007年創造的2360萬美元的紀錄。 這幅裸體畫將成為一個在世藝術家被拍賣的最昂貴畫作,並且由於畫中人蘇爾仍然活在世上,所以它也將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活人裸體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