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最牛畫家精神分析大師之孫畢生只畫肉(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5 13:41:03 | 文章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弗洛伊德照片及自畫像

弗洛伊德所作的《胖女人》

弗洛伊德所作伊麗莎白肖像

近日,巴黎蓬皮杜中心迎來了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這位88歲的當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這次大規模的50多幅作品的特展,是自1987年以來弗洛伊德首次在法國進行作品展示,展出的都是弗洛伊德畫作的精品,其中大部分為私人的收藏,一起展出的還包括畫家在英國的工作室照片。

面對“粉絲”英女王

畫筆一樣不留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是弗洛伊德忠實的粉絲,不禁收藏有大量弗洛伊德的畫作,還請弗洛伊德畫自己的肖像畫。能為女王作畫被藝術家視為莫大的榮譽,但在弗洛伊德的畫筆面前,眾生平等,對女王也不例外。當女王的肖像畫公開之後,公眾一片譁然,因為在這幅肖像畫裏,女王顯得就像她這個年紀的普通婦人,精力耗盡,即使頭上仍然頂著象徵最高權威的皇冠,但在弗洛伊德的眼裏,她首先是作為一個81歲高齡的女人而存在的。

沒有美只有真實的皮肉

法國一家雜誌用了大篇幅隆重介紹了弗洛伊德歸來,並用上具有衝擊力的標題PEINTURE CHAIR來形容這位當代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PEINTURE CHAIR,畫肉,真是再直接不過的説明,人體是弗洛伊德一生探尋和表現的主題,在他的一張張畫佈下,一具具人的血肉之軀一絲不挂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弗洛伊德畫皮,畫肉,他更想畫的是皮肉之下的靈魂。

蓬皮杜的展廳一片肉色,站在比真人略大的油畫面前,其視覺衝擊力一再考驗觀眾的承受能力。

盧西恩·弗洛伊德最擅長的就是人體繪畫,他喜歡將自己的繪畫創作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研究,他畫各種各樣體態的男人和女人,他也畫動物,但所有他畫的人,必須是他所熟悉或者生活中接觸的人或者物。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肢體美,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孩童和動物,被失去血色的肌膚包裹著,肥胖臃腫的身軀,下垂的眼袋和乳房,耷拉佈滿皺紋的皮膚,蒼白無力的肌膚和四肢,有如一個個破舊的人形被隨意地棄置在畫室的角落,地板上,骯髒的被單上。

除了裸還是裸,除了肉還是肉。人體在西方古典畫派裏是力量和美的化身,但在盧西恩·弗洛伊德眼裏,他看中的不再是眼前的模特的身體,他更像是一個用眼睛和畫筆去解剖人體的外科醫生,我們可以看到在豬鬃毛厚重的顏料,以及有力的筆觸下産生的痕跡,就像遍佈人體的血脈和經絡,一層又一層,顏料色彩下滲透出來的是精神的無力。

畫作印證老弗洛伊德的理論

跟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爺爺一樣,盧西恩·弗洛伊德是一個性格孤僻的怪胎。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畫,就要先了解他爺爺的書和理論。老弗認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是對生的本能和對死亡的恐懼,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所以性慾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是分析人的本質的重要方式,人對性的好奇和追求,也是人的重要表現。

老弗的研究結果對小弗有刻骨銘心的影響,可以説小弗在用他的繪畫作品去印證老弗的理論。老弗的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在小弗的繪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但在畫家眼裏,他們並不是為了畫裸體而畫裸體,而是想通過裸體這個媒介,去揭示裸體之下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曾經問過無數位外國藝術家,裸體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他們説意味著自由。

小弗的作品還是國內美院學生的臨摹範本,他的作品之嚴謹,無論從構圖和色彩上,都是嚴格的應試入學考試的標準。他的油畫所表現的肌膚和骨骼,能達到解剖學的精準,我常跟朋友開玩笑地説:“如果你是個大近視眼,摘掉眼鏡看弗洛伊德的作品,那根本就是個真人。”

畫家總是用一種哲學的思想角度,去解構他所看見的事物。比如他在1941年繪畫的《病房》,在畫作佔據大半個畫面的白色床單,以及男孩誇張的拉長變形的眼睛和嘴唇,顯示出生病中男孩的情緒。

弗洛伊德也喜愛畫懷孕的女子,被畫的對象包括他的女友或者女兒,他認為懷孕造成的形態的變化,也是一種個體精神變化的過程。

盧西恩·弗洛伊德簡介

盧西恩·弗洛伊德,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説的創始人西蒙·弗洛伊德的孫子,1922年在柏林出生,15歲進入工藝美術學院攻讀繪畫,早期以素描創作為主,後期專攻油畫。二戰爆發後,猶太人在歐洲受到迫害,1933年,弗洛伊德全家遷往英國,盧西恩在英國聖工會學校繼續完成繪畫專業的學習,並成為校長莫裏斯的學生,系統地學習歐洲的古典繪畫技巧,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功底,並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1940年正式成為職業畫家。

1945年和著名的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相遇對弗洛伊德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總是聲稱他不可避免著名現實主義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影響,尤其是在與模特面對面的時候。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最為人熟知的是一群像火柴一樣被燒焦拉長變形的小人走在一片燒焦的土地上的形象。以乾癟、瘦小的人形,象徵被戰火燒焦了的人們,思考戰後人性的困惑。這也是弗洛伊德一直在思索和表現的主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