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齊白石 李可染雙精品展將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7 11:09:1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專稿

齊白石 荷花鴛鴦紙本設色 立軸 114*35cm

  4月27日至5月3日,《四絕——齊白石詩書畫印精品展》和《可染墨韻——之<千岩競秀>精品展》將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同期展出。此次雙展展出的齊白石和李可染繪畫精品共計百餘幅,匯聚齊白石和李可染兩位藝術大師各時期的創作精品。

  《四絕——齊白石詩書畫印精品展》

  齊白石,其豐富而曲折的生活經歷和創作經歷,篤行“似與不似”美學態度,溝通融合文人與民間的審美趣味,從一位默默無聞的民間匠人轉而成為了20世紀中國畫大師。此次展覽涵蓋齊白石各時期的精品,詩書畫印相互配合、彰顯,多元化的展現給觀者白石老人完整的藝術創造和審美特色,滿足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白石老人傳奇的藝術生命跨越了近一個世紀,展覽將盡可能地去描述這個傳奇,從老人零落世間的作品中感受他帶來的精神慰藉、從白石老人詩、書、畫、印四個方面鋪展開齊白石真實的藝術面貌。

  一是齊畫。毋庸贅言,白石老人的繪畫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一座高峰,他將傳統筆法、個人體驗和悠久的民族藝術語言系統融為一體,使文人畫的高雅、微妙和民間藝術的質樸、熱烈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凝結成一個全新的生命,這是一個深具人文關懷和嶄新形式的生命,從這一點上來説,齊白石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推進與開拓者。本次展覽即選擇了那些代表齊白石各個藝術時期典型風格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記錄了老人藝術之旅中的每一道獨特風景。

篆書 水墨紙本 立軸 136*34cm

  二是齊書。齊白石的書法自成一家,充滿堅實的力量感和形式趣味。他的書法發展大約經歷了兩個階段,六十歲之前,其書風基本徘徊在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李北海、吳昌碩諸家之間。六十歲之後,他對各家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其行書追求中宮收緊,左勢堅守,右上開張,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其篆書則筆畫縱橫,簡潔老辣,內實外展,結體自然。到七、八十歲,其書經過數次昇華,行筆雄健,精緻蒼勁,風格獨特,大氣磅薄,成為最典型的“白石書體”。本次展覽精心選取了齊白石從中年到晚年不同風格的墨跡,有榜書、對聯、詩稿、日記、題箋等,從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出齊白石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軌跡,還為老人生平行跡、交遊以及心路歷程留下鴻爪。

詩文繪畫印一對 1921年作,1930年重題再銘

人面桃花朱文印 邊款: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三是齊印。老人一生刻印頗多,據其自謂,多時兩年得石五百方,少時兩年亦得二百方,其一生治印總數應在七千方以上。其印在刀法上借用石質的特性,行刀自然流暢,以書法引于其間,印中見筆,以刀代筆,達到了印與書法的高度統一,成就了典型的齊氏印風。這種以個性為主來遣詞布印的印風,與以往印人往往游離于字體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印風對比,是一種極大的突破和發展,而在印史上則是一種進步和昇華。白石老人刻印的最高追求是“務追險絕而復歸平正”,此次展覽選取的諸印正體現了他這種審美追求。

信札 1937年7月28 號

  四是齊詩。因為畫名所掩,白石的詩文智慧容易被忽視,但他卻是最欣賞自己的詩文,甚至自我評價曰:“我詩第一,印次之,書再次之,畫更次之。”其詩的確有奇趣,不是嚴謹華美的格律詩,而是帶著鄉土氣息和田園情致的詩歌,他將自己真實的體驗,內心的感情和細緻的筆觸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自然真率、輕鬆快樂的詩體格調,不事雕琢,信筆寫之,卻發人深思。

李可染 千岩萬壑 設色紙本 鏡心 97*127cm 1982年

  《可染墨韻——之<千岩競秀>精品展》

  李可染是一位集大成者。很長時間以來,他在山水畫的領域取精用弘,並致力於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中尋找新的突破,特別是在中國畫精神情感的現代表達、中國畫語言的豐富與拓展,他在這些課題上都具有開宗立派的巨大貢獻。《可染墨韻——之<千岩競秀>精品展》匯集了李可染早期寫生,六十七十年代山水,八十年代山水、人物、牛和書法等大板塊,詳細的劃分出李可染各個時期的創作特點,更完整的展現給觀者“李家山水”的獨特繪畫魅力。

  除了眾人熟知的李可染積墨亮光,此次即將展示的五十余幅李可染青壯年時期生活、求藝的江浙滬地區的寫生作品,更體現了他曾經接受過西畫的專業學習,從畫面中更能全面感受到西方、東方各種文化的衝擊波。至中年確立山水畫的主攻方向之後,李可染的藝術更加渾厚沉穩,墨韻也更加朦朧靈動。

李可染 井崗山設色紙本 立軸 129*70cm 1975年

  據説李可染畫《井岡山》是軍隊老幹部建議的。1974年“四人幫”批黑畫,嚇得李可染不知要畫什麼才好。老將軍説:“你就畫井岡山,畫扛槍的紅軍,畫紅旗,看他們還敢不敢批你是黑畫!”於是,李可染就根據一些照片資料開始畫井岡山。這一畫不打緊,把他心目中的偶像——北宋李、范的山水氣象激出來了。在畫井岡山之前,李可染還沒有把筆下的山峰誇張到如此驚心動魄的頂天立地的程度。現在好了,因為是革命聖山,情感上和精神上都可以無限崇仰,。此圖山光嵐氣,雲蒸霞蔚,鬱鬱蔥蔥,主峰四面峻厚,澗水源遠流長,象徵意味極為明顯。點景人物與紅旗,把時代烙印打在畫上。畫中小人物對著大山呼喊的細節,讓人印象深刻。一批山水畫家對“紅色”的別樣情懷和巧妙運用。

李可染 千岩萬壑設色紙本 鏡心 97*127cm 1982年

  《頤和園後湖紅橋》是 1956年在頤和園寫生之作。構圖、形象、層次、空間、氣氛,共同組成有感染力得意境。“山水畫得構圖是‘稱得平衡’,而不是‘天平的平衡’,即所謂要‘似奇反正’。”此作構圖就是經典的“秤的平衡。”主體形象適當暴露,如橋、路和近景的樹。層次有主有次,有清楚,有含蓄,清楚的東西一定消失在含蓄之中。最後是通過調子來創造氣氛,這幅畫的色彩有冷(青花)也有熱(赭石),但通過近景逆光樹的中間色調銜接和統一起來了,所以這幅《綠蔭紅橋》才顯得既幽靜又溫暖,既深邃又豁亮,與《扇面殿》一樣,是山水畫寫生教學的樣本之作。

李可染 四牛圖設色紙本 鏡心 59*95cm

  《四牛圖》中四牛圖的姿態、角度各不相同,猶如瞻仰四尊雕塑。我們或許從未如此認真地觀察和欣賞過這種同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對人類貢獻最大的動物。如果説山是李可染的神殿,牛就是李可染的神。牛的造型簡練概括,以水墨層次和韻致的變化寫出牛的結構和質感,準確而精到,尤其是脊椎處以重墨留白的方式體現出牛的倔強性格,牛鼻處水氣氤氳的感覺,為可染對牛獨有的體味,小牛則純以淡墨寫出,憨厚可愛,愈發襯托出老牛的蒼老剛硬。其排列組合方式及樸茂沉實的用筆增加了畫面整體行氣的連貫性,亦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書寫意味和抽象美感。

李可染 世上無難事水墨紙本 鏡心 34.5*70cm 1972年

  《世上無難事》 是李可染1976年創作的書法作品。“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是毛澤東于1965年5月所作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崗山》中的最後兩句。

  李可染生前常書寫此類勵志格言警句,以自勉並勉勵年輕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