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黑白中蘊藏痛苦希望 珂勒惠支版畫展巡展至武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2 16:08:16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網

珂勒惠支代表作《犧牲》。陳卓/攝

面目猙獰的死神從背後拖住一位痛苦抗爭的母親,一個孩子用雙手竭力拉住母親,不讓母親被死神帶走。凝視著珂勒惠支黑白、拙勁線條的版畫《死神與婦女》,你絕對不會無動於衷。

昨日,《“我的孩子,春天來了”——20世紀偉大的德國女性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作品巡迴展》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這也是珂勒惠支首次“做客”武漢。

珂勒惠支是20世紀德國版畫家和雕塑家。1931年2月,左聯五烈士被殺害,魯迅特意從上海德國書店購得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刊登在左連線關刊物《北斗》上。這也是珂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推介到中國。1936年,《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在魯迅去世後一年出版。在序言中,魯迅寫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鬥爭。”德國凱綏·珂勒惠支美術館館長古德·弗裏茨博士在文章仲介紹説:“當時,魯迅曾經去信邀請珂勒惠支為自己的作品集撰寫前言,但當時由於處於納粹的高壓統治之下,她很害怕,就婉拒了魯迅的請求。”

本次展覽展出從德國和紐約購進的珂勒惠支作品原作40余幅,分三個主題(自畫像,母與子,死亡)展示她三個系列的版畫作品:紡織工人起義,農民戰爭和戰爭系列。作品飽含情感的張力,充滿激情的、革命性的主題與表達方式最讓觀眾感動與震撼。如果説凡·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種近乎偏執狂般的筆觸描繪和表達自身對於生活的渴望,那麼,珂勒惠支的一生則是在用眾多沉甸甸的悲慘圖像,直面饑餓、疾病、死亡,以及呼號、掙扎與奮起,用並不美好的現實表達其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

“珂勒惠支以版畫黑白手法表現內心世界。其真實圖像的力量,好比投槍匕首的作品,對中國版畫影響長達近百年。”湖北美院院長徐勇民介紹説,“她改變了中國人的審美視角,除了月份牌美人畫,中國人也可以看黑糊糊的版畫了;中國藝術家也懂得了在水墨韻致之外,黑白還蘊有以刀代筆的力量。”

本展由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湖美校友曾梵志為母校90週年牽線引進,將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20天。為慶祝90年華誕,湖美還將開展“美術與文獻回顧展”、“優秀畢業生作品聯展”、“第三屆國際大學生海報雙年展”等多項藝術活動。

1867.7.8- 1945.4.2,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她的早期作品《織工反抗》、《起義》和《死神與婦女》、《李卜克內西》、《戰爭》(組畫)等,不僅以尖銳的形式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悲慘命運和勇於鬥爭的精神傳達出來,而且喚醒人們反對侵略戰爭,要根除戰爭根源,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的兒子被徵入伍在西線陣亡。兒子去世後她創作了許多悲傷母親的形象,宣傳反戰思想。她的作品充滿悲傷和悽慘的情緒,如實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底層人民的可悲狀況。1927年應邀訪問蘇聯,蘇聯的社會建設大大鼓舞了她,回國後創作的石版畫《遊行示威》、《團結就是力量》、《母與子》等,表明瞭她對無産階級解放事業的新認識,藝術水準也達到一個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臺,她雖然受到迫害,仍堅持作畫,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以粗獷的線條,強烈的黑白對比,描繪了生與死的激烈搏鬥,宣泄了她憤懣的情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