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展講述“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進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0 19:02:38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展講述“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進程”

  昨天正式對外開放的民生現代美術館,以“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進程·繪畫篇”為題,集中展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三十年中,各個時代諸多曾經引起過轟動與爭議的80余位藝術家近百幅著名繪畫作品——1980年代初期鄉土寫實主義陳丹青《西藏組畫》、羅中立《父親》;“85新潮時期”孟祿丁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在新時代——亞當夏娃的啟示》,西南“生命流”繪畫張曉剛《大山的女兒》、毛旭輝《私人空間系列》;1990年代以來,描繪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朝戈《敏感者》;2000年以來,當今美術界頗具社會影響力的作品劉小東《三峽大移民》,青春殘酷繪畫領銜人物尹朝陽《石頭》等,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繪畫作品原作首次做了歷史性呈現。這些作品多為首次抵達上海。在中國當代藝術原有的內聚力瓦解許久,內部的精神力量漸漸失去的時候,這樣的展出無疑也是一種對曾經的理想主義的致敬與緬懷。

  開館晚宴上,執行館長周鐵海從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手中接過了面值3000萬元人民幣的支票,用以運營美術館之外,還成立民生當代藝術獎等。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範式都舶自西方,但在一個全球範圍內資本和體制聯手共生的時代,中國的前衛藝術在自身獨特的語境之中還是找到了一種模棱兩可的生存方式。

1. 陳丹青《牧羊人》

2. 何多苓《偷走的孩子》

3. 劉小東《三峽大移民》(局部)

  展品都來自國內藏家

  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何炬星表示:“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30餘年曲折光輝的歷程,這段歷史,將顯示其在中國重新站上世界舞台中文化和藝術的先鋒作用;這段歷史,將成為中國美術在世界上具有先進價值貢獻的里程碑;這段歷史,對中國現在和未來的藝術充滿啟示。”

  30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零落各地,使得人們只能通過畫冊、新聞記者式美術史書籍、印刷品、複製品、孤立作品或零散主題等來看畫,來建立當代中國的圖像觀。而在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的晚宴現場,除了官方美術館的到場人士之外,各大畫廊與收藏家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為此次,全部展覽作品從中央美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畫廊、收藏家以及藝術家本人之處徵集而來。這個作品來源表明:過去一些媒體報道中國當代藝術主要收藏都在國外的結論並不成立,國外部分其實主要是少數幾個收藏家基於西方認識和歐美標準之上而建立的收藏。對於三十年這樣一段歷史和整個當代藝術來説,國外所藏無論從品質還是數量上均存在巨大的不足和缺憾。事實上,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來的大部分優秀的作品毫無疑問還是在中國。

  繪畫的意義趨向複雜

  1980年代前期,寫實主義在歐洲早已是“過時”了的藝術方式,但在中國,力主擺脫蘇聯戲劇化、故事性、灰色調和大筆觸藝術模式的藝術家們重新追溯油畫的正本根源,並以這種貌似“過時”、實則在中國藝術情境中充滿先鋒性的藝術語言,體現出一種真摯的人文關懷。1990年代,拼貼與挪用在藝術中開始出現,將醜陋、邪惡、虛無和盤托出,到現今的變形技術與平庸日常的結合,繪畫的意義正在逐漸趨向複雜。

  靳尚誼《青年女歌手》開啟了中國藝術家研究平光下立體造型的新課題,並開創了當代人物與中國古典山水畫有機結合的模式;羅中立的《蒼天》則反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久旱逢甘霖的狀態;楊飛雲《十九歲》力求表達出古典主義“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理想美,並在1988年的“人體藝術大展”上引起轟動;劉小東《三峽大移民》,不僅表達藝術家關注人類生存正在消失的現場,而且在學術上拓展了現實主義的空間和深度,是對長期以來氾濫成災的虛假現實主義的撥亂反正,是21世紀具社會記憶及影響力的美術作品;孟祿丁《在新時代——亞當夏娃的啟示》既是1980年代對西方超現實主義藝術語言學習的最知名之作,同時也是改革開放正在不斷打破種種禁錮、陳年舊習的象徵;舒群《絕對原則一號》、王廣義《黑色系列》、耿建翌《理髮3號——1985年夏季的又一個光頭》分別從理性、結構和冷酷出發,真正開啟了中國當代語言層面本體化的嘗試;此外,中國的人文抽象和實驗水墨則是中國藝術語言的最獨特方式,丁乙、楊詰蒼、梁銓等藝術家是其代表。

  周鐵海透露,今後兩年,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曆程還將進行影像篇、裝置藝術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專項展出。

  以站在體制對立面整整三十年的面貌出現的中國當代藝術漸漸通過資本的途徑和力量進入廟堂之高的時候,政治敘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能不能在資本體制中堅守批判精神,高舉自我批判的大旗,而抵制資本的腐蝕與危機,這個疑問在當下是無解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