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珂勒惠支:三十年後再相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7 23:39:00 | 文章來源: 《timeout》

    導語:作為對中國現當代藝術影響最大的外國藝術家之一,珂勒惠支的作品能讓人更加理性地重新審視近一個世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

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1867-1945)回來了

凱綏-珂勒惠支是現代最有影響的德國版畫家,她一生都在不停地畫貧苦的工人、逼近的死亡、受欺淩的農民、無所畏懼的反抗,還有那些饑餓的兒童、飽經磨難的母親以及記載著心路歷程的自畫像。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德國政局的激烈巨變,自己年輕的兒子入伍後不久在戰場上犧牲,這一切,都讓珂勒惠支的作品有一種對於當時社會局部細微現狀真實銘刻的痛苦,從中激發出的悲傷則轉化成了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

珂勒惠支的作品最開始是被魯迅先生介紹到中國的,“掙扎”、“聯合”和“奮起”大概是魯迅從珂勒惠支那裏尋找到的最大共鳴。

早在1979年黃銳、馬德生等舉辦“星星美展”時,還稚嫩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已然把“凱綏-珂勒惠支是我們的旗幟,畢加索是我們的先驅”當作是星星畫會的座右銘,用來推薦宣傳他們的展覽和藝術創作了。

30年後,珂勒惠支的作品又一次親臨中國,策展人瑪蒂娜也邀請了藝術家譚平、黃銳和曾梵志參與此次展覽,試圖展現凱綏-珂勒惠支對中國當代藝術所産生的藝術和情感影響。

曾梵志在美院的專業是油畫,但對於版畫他卻是自學成才。70年代末他在家鄉武漢舉辦的一個展覽上第一次看到珂勒惠支的作品,當即對她畫中尤其是自畫像中的眼睛和雙手所傳遞出的那種“絕望感,夾雜著仇恨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以及愛的溫情”所深深吸引。

來自苦難的力量和美矢志不渝,這也是珂勒惠支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原因。北京之後,中國美院、四川美院和湖北美院也會相繼迎接這位女藝術家的“到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