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節日美術:如何開啟新思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0 20:30:3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潘欣信

對於美術界來説,節假日是一個走向觀眾、拓展推廣的良機,近年來正越來越受到美術人的重視。在“文化休閒”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在假日裏吸引人們的眼球,提供優秀的活動、展覽、作品,應該是美術機構、美術工作者深入民間、完善服務的焦點。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前後,記者在采編新聞時發現,許多美術機構,尤其是作為政府設立並管理的公益性文化單位,紛紛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迎新春”活動,文化藝術活動不僅沒有冷清,反而都在大規模地推出,策劃新展覽,展示新作品,擴大活動宣傳。“藝術過年”的氣氛濃郁,這無疑是藝術服務人民、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的舉措。對於在全社會培養一種進博物館、美術館的文化生活習慣,將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黨的“十七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對於美術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展覽免費、服務提升”思路謀篇佈局,文化藝術活動在近幾年有了進一步的品質提升。但是。針對節假日人們的文化藝術需求,尤其是中國人所普遍重視的“春節”,眾多的美術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有一些實在是不那麼“用心”。要麼是“牛年畫牛”、“虎年畫虎”的老調重彈,要麼是“寫春聯”、“展賣年畫”的老方一帖,再就是“往年回顧、新年展望”,以及新年再加上一些打著藝術旗幟的“慰問”和“團拜”,亮眼的新型美術活動不多。美術的假日服務功能,還需要策劃者、藝術家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中國美術館在“應景”的年畫大展之外,推出的“情境書法大展”,提出了“側重學術性、突出主題性、彰顯文化性,營造繁榮藝術、推動學術、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策劃理念。通過一個普通的書法展覽告訴人們,在我們普遍地把“書法”作為一項藝術技能的今天,書法實際上曾長久地植根於人們現實生活的實用需要中。無論是陶器刻符、甲骨文、石刻、手札、抄經、刻碑、楹聯、匾額、條幅……都由使用這個基本前提,發展出成熟的中國古代書法文化生態。在書法逐漸遠離實用的境況下,其生存發展的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藝術功能加強,帶來創作空間的加大,但在“展廳文化”背景下,書法與時代生活環境、與人們的日常使用日漸疏離,這是當代書法無法回避的課題。由此而引申出展覽的8個主題:新春盛況、山水情懷、殿宇莊嚴、鄉居逸趣、居室風雅、西庭異彩、園林高致、百業文馨。對書法的形式與使用、內容與空間、意境與環境等進行探索,凸顯了書法融入生活的審美價值。這樣的活動,是人們在欣賞書法的同時,也獲得了“書法文化”的知識,無疑是有看點的。

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圍繞著“生肖”這一傳統題材,連續多年組織展覽,除了邀請藝術家的作品,並且將社區居民和社區學校的作品納入展示。還有藝術家題寫春聯、剪紙表演等活動,通過發行數千套明信片作為入場券的形式,使參觀者有“參與”的樂趣,增加了喜慶熱鬧的成分,是服務深入的具體體現。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科學合理地安排,做到好戲連臺,使觀眾常進常新,讓大家知道美術館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好去處。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機構在新春之際推出難得一見的經典作品展,對於許多專業人士或對藝術感興趣的觀眾,則是節日充電的好機會。

創意是藝術活動的靈魂。對於越來越具有多元化選擇的觀眾,美術界需要構建新型文化服務意識,探索開展藝術推廣新思路。在展覽年畫的同時,是否可以複製一些經典作品贈予觀眾?走進社區,送上春聯是否可以作為各級書法家協會的一項常規活動?能否可以有更多讓人們在難得的假日裏安靜地思考學習,或者共同參與的藝術的、過年的美術活動?我想,這是藝術家和有關組織機構可以共同思考並推行的。(潘欣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