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歷史的收藏方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1 17:21:1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王凱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週年,展現60年來美術創作的成果以及美術史風貌,研究60年來的美術創作以及美術創作的發展問題,由上海美術館舉辦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于11月18日在上海美術館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與此前向祖國彙報·新中國60年美術作品展、咱們工人有力量·新中國工業主題美術作品展、站著的中國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廣東美術館館藏作品專題展等一系列以梳理體現新中國60年美術創作面貌為宗旨的展覽,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此次的展覽從策展意圖上並沒有單純依賴於時間主線,而是以個案研究為特點,反映新中國美術創作的源流與發展,反思這一段特殊時期內的繪畫主題與主題繪畫,對於20世紀中後期中國美術創作和發展的影響;不同之處還在於,此次展覽的所有作品也並非來自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而是全部出自一位女藏家之手。

這位女藏家名叫王薇。提起她或許有些陌生,但當提及6171萬元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8578萬元的乾隆禦制紫檀“水波雲龍”寶座、4043萬元的陳逸飛《踱步》、5824萬元的宋人《瑞應圖》,這些近來中國藝術品拍賣中的新紀錄都是由王薇和她的丈夫劉益謙共同創造時,相信我們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此次展覽全部來自於王薇的藏品,從中選取了自延安以來各個時期的主題性油畫創作57件,另外選取了部分版畫、素描、雕塑、宣傳畫、年畫,共76件,由陳履生、王薇共同策劃。其中絕大多數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畫家,也有一部分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應該説,本次展覽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紅色經典”私人藏品展,其中的許多作品都具有填補國家美術收藏的意義,特別是像陳逸飛的《踱步》、沈嘉蔚的《為偉大祖國站崗》因為在拍賣市場上有著打破紀錄的高價位,而為公眾所關注,這也成為了此次展覽的一個重要看點。另外,本展覽還揭示了與近年來火爆的藝術拍賣市場相關的諸多重要拍品成交後的流向,也為紅色經典作品和主題創作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個案研究的實例。

展覽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服務於時代,作品包括吳作人的《周恩來的青年時代》(50年代)、艾中信的《毛主席視察黃河》(1955年)、趙延年的《抗議》(1956年)、吳凡的《周恩來同志在紅岩村》(1959年)、靳尚誼的《毛澤東像素描》(1967年)、莫樸的《戰地黃花》(1977年)等;第二部分是變革於時代,作品包括陳逸飛的《踱步》(1979年)、全山石的《中華兒女——八女投江》(1989年)、陳宜明的《追思》(1991年)等。

為配合展覽,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由陳履生所著的《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該書作為一部研究延安以來主題創作的專著,共分4章,約20萬字,並附有1942-2009年中國美術年表。該書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為個案,將它們納入到各個時期的歷史中,研究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以來主題創作的歷史發展過程,探討和這一歷史過程相關的藝術現象,通過史的論述、作品的解讀、作者的訪談,透析革命時代中的主題創作的相關問題。

當那些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美術作品出現在此次展覽上時,讓我們不得不驚嘆王薇對美術史獨立的認識和耐心的收藏。印象中,這些作品我們只能在畫冊中看到,原作難得一見。展覽開幕當天,與展品相距約一米的一道隔離線,讓這份“難得一見”變得更“難”。

同很多人一樣,王薇最初也認為“紅色經典”美術作品都應該藏在美術館、博物館的深閨中。當王薇1996年在上海老城隍廟拍賣有限公司買下第一張紅色經典油畫作品後,她便開始了一種嘗試,“我想看看自己能買到多少”,而當自己對“紅色經典”的收藏開始具備一定的量時,王薇開始意識到“中國經歷了‘文革’後,實際上有很多‘紅色經典’都流散在了民間”,她也逐漸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收藏門類的重要性和意義。

我們常説“萬事開頭難”,不過,即使是有一個好的開端,缺失了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沒有堅持,一切都是空談。在王薇看來,“紅色經典”的收藏給了自己一次整理美術史的好機會。

記:與國外相比,國內從事藝術品收藏的人並不少,但能夠自成體系並有一定的研究卻不多,能夠充滿自信、堅定站在中國立場上的,就更少了。

王:確實,我也注意到了“中國沒有真正藏家”這一説法。我想中國肯定是有藏家的,只不過很多人不愛拋頭露面罷了。我也希望這次展覽能作為一個引子,拋磚引玉,相信後面會有更多的藏家願意將自己的收藏,系統整理加以展示,並且越做越好。

記:在收藏的過程中,你為什麼會延續自己第一次購買“紅色經典”油畫時的熱情,並一直堅持下去?

王:我感覺“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代表了新中國某一特定階段下的歷史,在早年的購買過程中,我曾眼睜睜地看著一位國外買家在同三位中國買家的競拍中,拍走一幅“紅色經典”。如果説當時我們的實力不行,那麼今天,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中國企業家不應該再止步于經濟富足,更應當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只有文化強大了,才是國力的真正強大。中國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在機會成熟的情況下,理應由中國人自己收藏,我很高興自己能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一點自己的努力。

記:外界有一種説法,講你會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出售這些作品。

王:有人認為我收藏這些作品的初衷是為了獲利,事實並不是這樣。這些作品價格可能會漲會跌,但是,我從來沒有動過要將它們出售的想法。對於收藏,我有我的夢想。我也希望我的子女能夠繼承我的想法,將這些收藏繼續下去,也許每隔十年,我們會重新展出一次。雖然今天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但我希望將來可以做一個美術館。我想,實現建立美術館的夢想,應該不會太久。

記:“紅色經典”為什麼會如此地吸引你?

王:我認為當時藝術家的創作有一種飽含激情的虔誠感與使命感。但今天,不管是當年的老畫家,還是今天的新畫家,去創作革命歷史畫,都不會有當年的味道了。因為發自內心的崇高、無私的信仰,已經沒有了。

記:關於“紅色題材”美術作品,你前後共收集了多少?

王:現在有100多張。這其中大多數尺寸大,佔地方,很多畫買來以後就沒能仔細看,這也是我辦展覽、出書的原因。一方面和大家交流,另一方面我自己也要好好欣賞,和朋友們一起討論研究。

記:我們在觀察你個人的“收藏清單”時發現,在關注“紅色經典”的同時,你對中國當代藝術中最為年輕的群體,同樣傾注了很大的心血。

王:收藏不在早晚,任何時候進入都有機會,尤其是現在,而年輕藝術家正是機會!他們的精品還在本土,藝術上也有新的可能性,收藏他們的作品就是在收藏未來。2000萬元就可以買到很好的未來,一個時期藝術的未來。我覺得中國的藏家有責任用自己的眼光和財力,支援年輕一代的優秀藝術家。


 涂克 搶收隊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一行訪問798藝術區
· 艾軒:收藏照片是對老北京城的一種情結
· 江蘇國畫院精品 在深圳展出
· 從宣傳畫看中國社會歷史進程
· 22歲雕塑女孩手中的奧巴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