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巨德
不久前,“畫影絮語——劉巨德插畫藝術展”在北航藝術館展出。劉巨德在上世紀80年代憑藉作品《夾子救鹿》而聞名,這位曾獲過多次國內外大獎的內蒙古族畫家,終於在古稀之年舉辦了首次個展。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對這次展覽給予好評,認為他“為人、為事非常淳厚、樸實,他的作品廣泛吸收了中西、古今、各民族、各地域、各材料的藝術,其作品充分展現了他的藝術感悟、藝術修養和藝術才華。”
一代人的回憶:《夾子救鹿》
劉巨德曾師從龐薰琹教授,從事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及中西繪畫比較研究,研究生畢業後即留校,任教于中央工藝美院書籍裝幀藝術系。
1984年,受敦煌佛經故事的啟發,他創作了圖書插畫《夾子救鹿》,甫一齣版,即獲得了全國圖書優秀繪畫一等獎。隨後被上海美術製片廠看中,拍成美術片《夾子救鹿》,此後屢獲大獎。
美術片《夾子救鹿》講述了少年夾子的故事:自小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少年夾子心地善良,不但十分孝敬父母,對森林中的小動物也當家人般疼愛。一天,國王帶著狩獵隊進山打獵,夾子不忍看到平靜的森林被破壞,連忙幫助小動物們逃命。為了保護鹿群,夾子披上—張鹿皮裝扮成一頭母鹿,朝著與鹿群相反的方向跑去,結果,國王誤射死了夾子。昔日的“夥伴”圍繞在他身旁傷心落淚,動物們為他拔去利箭,送來仙草,夾子復活了……
作為《夾子救鹿》的美術設計,劉巨德告訴記者,最初創作時,夾子的造型頗費心思,幾易其稿。考慮到夾子是北魏時期的少年,劉巨德吸收了敦煌壁畫的造型因素,這才最後確定了夾子的線描形象。此外,美術片中的森林、大山等背景、道具,也都是按照敦煌壁畫中的形象而畫的。雖然《夾子救鹿》片長僅20余分鐘,卻凝聚了他的匠心和才華。
“畫影絮語”道人生
本次展出的劉巨德創作的100余幅插畫作品,除了其發表的《夾子救鹿》、《非洲故事》、王蒙的《尷尬風流》部分插畫作品外,還設置了一個特殊的展區“畫影絮語”:40余幅毛邊紙白描作品均配有一首小詩,將充滿童心禪意的畫和美麗的新體詩巧妙組合起來,展示效果極佳。“很喜歡、很感動於巨德先生的小詩、散文,其中不乏細膩、委婉和詩情畫意。”劉大為這樣表達對“畫影絮語”的喜愛。
劉巨德向記者解釋了“畫影絮語”背後的原委。2005年,他為王蒙的作品《尷尬風流》創作了110余幅插畫後,開始把自己的想法用筆畫出來,發現用這種方式記錄自己的思緒非常有效。用線描的方式,可以最快地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就像寫心靈感悟的日記,只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劉巨德説,這些“日記”還是他平時的中國畫、油畫創作構思的基礎和源泉。
“畫影絮語”中的作品內容是劉巨德對其人生經歷、生命感悟等題材的簡單勾勒,也有取自《易經》、文學故事、寓言、民族文化的小品。“畫影”既充滿了童心又飽含禪意,簡單明快的線條中透著哲理味。
“詩人把心放在海裏,靜聽月亮的回聲,不小心被漁民撈去,漁民驚呆了,‘一隻沒有鰭的魚?沒有嘴巴、眼睛的魚?’趕緊放回了大海。”這是劉巨德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畫影絮語”,題為《無鰭的魚》。劉巨德向記者解釋,這首“絮語”的意思是,詩人、藝術家們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心靈體察世界。他們不是把心放在海面上漂浮,而是放在最深、最安靜的海底,去傾聽遙遠的聲音,卻不小心被“愚民”撈去,又扔回大海。回到大海後,藝術家又能夠重新整理心境,觀察世界。
潛心志於寧靜高遠
與國際上不同的是,在國內,插畫常常被人們視為文學的輔助工具,地位並不高。作為工藝美學出身的藝術家,劉巨德十分為插畫鳴不平。他認為,優秀的插畫能夠體現文學的精神,並非文字的簡單圖解。他希望插圖能夠和文學平行,就像電影和插曲平行:插曲來源於電影,插曲往往流傳更廣,也能傳達電影所表達的情感和精神。
如今任教于清華美院繪畫係的劉巨德,已不僅僅是一位插畫畫家。他廣泛涉獵中國畫、油畫等,注重東西方繪畫及藝術生命精神比較研究,將中國傳統之“道”與現當代藝術之“器”和“技”融為一體,其藝術雋永清新,獨具特色。
多年的插畫創作對劉巨德的水墨、油畫創作影響至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認為,劉巨德的水墨、油畫創作,“藏細節妙趣于大構成之中,手法概括而形態絕不概念,這是許多工藝美術同行中不可多見的一種能力——恰巧,這正來自他大半生在畫插畫中磨練出來的一種能因文情而衍生畫境的能力,來自他堅持用寫生之道的造型修養,著意在裝飾性繪畫中超脫出程式的套路的語法變化。”
劉巨德每年帶數位博士生,同時為本科生講解中國繪畫史。他“潛心志於寧靜高遠,懷有至誠之追求,不事張揚顯露,而能深沉與博覽厚績之苦修之中”。生活中的劉巨德質樸如斯,讓人又多了幾分敬意。
劉巨德的一幅“畫影絮語”畫的是醜小鴨。他告訴記者,苦難有時候令人生畏,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一種人生的積澱。醜小鴨經歷苦難後飛向藍天,對它曾受過的苦難卻沒有任何埋怨。這是生活給予他的感悟,也激勵著他在藝術之路上不斷奮進。
《夾子救鹿》插畫動畫造型之一
醜小鴨(“畫影絮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