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壟斷競爭:畫家勇於創新的真實理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0 20:42:49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劉曉丹

齊白石在畫壇內外,都位置極重。

在畫壇上,他1927年65歲時,應“北京藝專”校長林風眠之聘,教授中國畫。1946年徐悲鴻再度執掌該院後,他再次被聘為教授,並出任新成立的“北平美術家協會”名譽會長。1953年,他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獎狀,並當選為全國美協第一任理事會主席。在公眾中,他又是新中國以來最被熟知的畫家,其作品曾被大量印刷在熱水瓶壁和洗臉盆底,他畫的蝦幾乎家喻戶曉。在當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他尤其顯赫:截至2009年9月底,其作品已成交7902件、總成交額29億余元,在各類畫家中遙遙領先。

很多人知道,齊白石之所以能夠從卑微老農躍升為中國畫大家,最重要的事件當屬其60歲時的“衰年變法”。

齊白石1917年到北京躲避匪患,得到北京畫壇領袖陳師曾的賞識,並接受陳的勸告“自出新意、變通畫法”。他2年後再返北京,自創“紅花墨葉派”。又過了3年,陳師曾攜其畫作到東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他名聲大震、畫價爆增,“2尺長的紙,賣到250銀幣”。其後,齊白石在海內外名聲鵲起,外國人涌至家裏買畫,琉璃廠老闆也格外熱情起來。以至於他賦詩説:“一身畫債終難了,晨起揮毫夜睡遲。晚歲破除年少懶,誰教姓字世都知。”

對於齊白石的變法,人們一直很注意他所説的:“余平生工致畫未足暢機,不願再為”,以為是其銳意求新的個性使然。但實際上,他變法的根本原因,是藝術品市場的壟斷競爭所致。

所謂壟斷競爭,是一種既有壟斷因素、又有競爭因素的市場結構。壟斷競爭的特點有三:其一,廠商眾多,每個廠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場價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其二,廠商規模較小,比較容易進出市場。其三,不同廠商的産品相似且互有差別。

三者之中,産品差異是造成壟斷競爭的根源。産品間的差異,包括品質差別、功用差別、銷售差別、印象差別等。由於每家廠商所提供的産品相似、可以互相替代,會形成彼此的競爭;同時,由於不同廠商的産品之間存在差別,他們對自己産品的價格有一定的壟斷能力。每個廠商壟斷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其産品具有的差異化程度,差異越大壟斷力越大。

民國期間的藝術品市場相對自由,大量職業畫家在為購藏者提供著各具特色的畫作,齊白石當時面臨的,正是典型的壟斷競爭市場。

齊白石50多歲赴京時“識者寡”,每幅畫僅2塊銀元,畫價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是“畫法太似、太拘謹”。陳師曾1917年在其《借山圖》上題詩相勸:“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他洞徹“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傳神”,悟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之後,終於開創全新畫風。

事實上,産品差異包括橫向的“水準差異”和縱向的“垂直差異”兩類。齊白石60歲衰年變法、使其作品與同時代的諸多畫家區別,屬於水準差異。而他後來不斷超越自己,90歲後仍變法不止,則是追求産品的垂直差異了。對此,最為生動的一句話是他對弟子婁師白説的:“書畫之事不要滿足一時成就,要一變百變,才能獨具一格。”

當然,打造産品的差異性存在很大風險,齊白石決定變法時就不無悲壯地説:“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産品的差異,不僅表現在自身品質的客觀差異,還取決於消費者的主觀評價。只有得到消費者差異偏好的認同,才可能在價格與同類産品相同、甚至略高時被優先接受。齊白石生逢其時,因為是由民間走出的文人畫家,他拋卻了傳統文人畫的隱逸出世觀念,把勞動農民的氣質自然地融入畫作中,從而走出與大眾親近的新路。

齊白石曾説:“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大滌子(石濤)之畫,能橫涂縱抹,余心極服之。”他最欣賞的這些畫家,顯然都屬於反對成規、能別開生面者。不僅如此,其實凡在美術史上有所位置者,無不標新立異,而畫家勇於創新的真實理由,幾乎都是類似的壟斷競爭的結果。只是,在不同時代,他們面臨的消費者不同而已。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美術大師《吳作人》上央視
· 錢松喦“家鄉頌”雅聲
· 關山月美術館完成“鳳凰涅槃”
· 瓷之源
· 六十畫卷 禮讚瀟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