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求同存異 中德藝術家對話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27 09:12:58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德國 克裏斯托弗 雷姆福《陽光下的門樓》油畫

求同存異

中德藝術家對話當代藝術

日前,由近130位德中藝術家組成的大型藝術展《同行—德中當代藝術展》在武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了包括繪畫、攝影、裝置、雕塑等各種藝術形式在內的200多件作品。展覽成為近年來兩國交流系列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同類展覽。展覽從9月20日開幕一直持續到10月30日。

更為開放地對待當代藝術

作為增進德中兩國友好合作與交流的大型文化項目“德中同行”繼南京站、北京站之後,今年走進了湖北武漢,並將聚焦點放在了令世界都矚目的當代藝術領域,組建了這次《同行—德中當代藝術展》。德國外交部對華工作小組主任、大使芮悟峰表示,在武漢舉辦這樣一個展示兩國當代藝術發展潮流的大展,不僅為兩國創造了一個彼此交流獲益的平臺,而且也體現了武漢作為湖北省省會在中國美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能成為國際關注中國美術的新聚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積極採用策展人機制,其中“德中同行——走進湖北· 武漢”文化項目主任黃梅博士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王春辰博士擔當德方策展人,負責德國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而湖北美術學院學報執行主編銀小賓教授、武漢美術館策展人劉宇以及其他多位國內藝術評論家、藝術家以及學者共同參與中方藝術家的推介和挑選。

兩國藝術的差異性顯而易見

這次參與展出的德國藝術家共有50多位,而中國藝術家則達70多位。黃梅博士介紹,由於經費有限,大型雕塑、裝置、新媒體以及公共空間作品就沒有可能,而是把展覽的重點放在了影像、當代攝影和繪畫上。她告訴記者,雖然這次德國參展藝術家作品的挑選是通過20多家德國專業畫廊所提供的藝術家資料和作品圖片中進行挑選的,但卻得到諸多專業人士尤其是德國慕尼黑的德國資深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愛爾瑪·佐恩的認可。

佐恩尤其指出,從多種多樣的風格、大膽前衛的創新以及不斷迸發的靈感火花中看到了德國現代藝術的穩步發展;同時大部分作品都呈現出可以被兩國彼此理解的語言符號的資訊,而不是自我報告型或者自我表現型,這正是一種中肯的交流姿態。

全球一體化≠文化一體化

銀小賓認為,在“全球一體化”這個熱門話題下,惟獨文化一體化問題是多慮的。這次德中當代藝術展足以證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次展覽所顯示出來的德中兩個國家的文化差異顯而易見。

王春辰博士指出,雖然這次展出的作品只能代表德國藝術家的一部分,但可以看出他們開放的思路和在創作手法、理論、媒介的應用上的嫺熟,這些足以説明德國當代藝術家的多元化。不過,多樣性在中國藝術家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兩國藝術家都非常高興看到彼此間的差異性,例如德國藝術家如果看到類似西方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就不感興趣,但是對於一看就是中國藝術家的藝術他們就很感興趣。他們更希望能看到有自己特殊性和傳統文化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更希望看到今天的中國藝術家能打通古代的傳統與當代進行交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東西對話Ⅲ——中德藝術家聯展”開幕
· 中德藝術家聯展即將於近期在798拉開帷幕
· 第三次東西對話 中德藝術家聯展將在798開幕
· [專稿]2008 東·西 中德藝術家聯展
· 多年——中德藝術家706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