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歷史的悲壯畫面──記著名油畫家張文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5 16:53:32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家》

談到《悲歌》的創作,畫家深情的説道:“三十年前,在軍事博物館創作時見一張抗日時期的照片,我久久的注視著它,它記載著一段永不能忘懷的歷史,這樣一群在民族危難中站起來的英雄,不管他們在這場戰爭中遭遇和命運如何,但他們為之而戰的民族勝利了。”畫家又説:“當我還是孩子,還只能夢想長大打日本的時候,那些父老兄長們已經拿起武器走上戰場。我深深地感謝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他給了我創作《悲歌》的激情,是他給了這幅畫的靈魂,同時,我也想告慰它的拍攝者,作為後人我繼承他的願望讓人們知道,是他們用鮮血,用生命換取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和自由,他們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正是這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創作,他的人生軌跡,首先應意識到他所處的社會該有的義務和他的民族該有的責任,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還應該時刻意識到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以及關心國家安危的憂患意識。其實,不僅是藝術家,也應是每個人,我們公民所該有的職責。

對於這段歷史,我們知道藝術家曾創作過《巍巍太行》、《朱德在抗日前線》以及《楊靖宇》、《趙一曼》等影響深遠的繪畫作品,但更令人起敬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不知疲倦的用他的畫筆向人們訴説著那場民族災難,可想而知,在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裏,民族安危的憂患意識,佔據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憂患意識和責任,藝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更深層次的頌揚我們偉大的民族和我們這個民族哺育出的英雄們。

燕山腳下,一群土生土長的莊家漢子,他們如同千萬中國農民一樣:樸實憨厚,勤勞善良,她們希冀和平寧靜的生活,然而就是這些憨厚的老少爺們兒,面對他們世世代代繁養生息的家園,被窮兇極惡的入侵者焚燒燬滅,親人被屠殺,要生存,要反抗,從心底發出“寧死不當亡國奴”的吼聲。他們義無反顧的拿起土槍土炮、長矛大刀準備與入侵者做殊死的抗爭。這是一場不對稱的爭鬥。誰都清楚雙方力量相差懸殊,入侵者的“殺人機器”訓練有素、屠殺工具裝備精良,在多少人眼裏,抗爭者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然而,就是這群“烏合之眾”的各個人身上都散發出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

燕趙自古多豪傑,先人們那種“殺身以成仁,舍生以取義”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乳汁,哺育了他們的生命,培養了他們大無畏的膽略,面對兇狠的入侵者,哪怕拋頭顱,撒熱血也那樣的從容自如。

這群爺們兒,不怕死,有骨氣,是群真正的血性漢子。

特別聲明:本稿件未經藝術中國網站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1   2   3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