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 英國藝術專區 > 影視 \ 音樂

從小處看大人物——新世界英國傳記電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2 10:03:55 | 文章來源: 英使館文化處

喜歡人文歷史的人,沒有不喜歡傳記電影的,尤其是英國的傳記電影,數十年前他們就用《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甘地傳》(Gandhi) 征服了觀眾,塑造了世人認可的偉人,到了新千年,優秀的英國傳記電影還是不勝枚舉,只是比起上世紀的史詩式傳記電影,它們更私密化,個人化,具體化。

名人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是如何能讓名人的故事充滿人情味兒,不像冷冰冰的歷史教科書,這才是個學問。 下面就是英國新世紀傳記電影教會我們的幾點。

細節的魅力

為人父的達爾文(《造物弄人》劇照)
  文學上説細節可以讓人物更生動,電影上説,細節可以讓名人更有血有肉,讓時代更真實。可以體現在道具場景全部是從博物館搬來的,造訪了裝潢史學家,服飾歷史學家,嚴格還原那個時代的風貌,也可以體現精準地選擇生活瑣事。寫《物種起源》的大鬍子達爾文誰都認識,可是與《造物弄人》(Creation)裏為女兒生病擔憂的達爾文對比,少的可不僅僅是人情味兒,還有在達爾文生活的那個時代真實的感知,女兒相信達爾文告訴她的“物競天擇”公然和學校老師做對,被體罰,妻子告誡他不要再告訴孩子和當時的正統教育不符的東西了……這件生活瑣事,馬上就讓我們也感受到了站在歷史前面的達爾文需要面臨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可能比造價多少美元的道具服裝更有説服力。

而且傳記電影一般都是帶有情感取向,選擇好的細節也是讓觀眾更能和導演感同身受的途徑。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喬治六世臨危受命,這段英國歷史相信就算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知道的人也不是少數,只是大家多喜歡把它看作一個曠世奇戀,忘記了具體的歷史語境。《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選擇聚焦喬治六世為了履行國王的職責,不斷克服自己演講時候口吃的毛病,去對比愛德華八世在國家危難時刻為了一己私情,置責任與不顧,時值二戰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一觸即發……導演的價值判斷,全部都蘊含在喬治六世口吃這件小事了,當你看著説話磕磕絆絆的喬治六世不懈努力時,怎麼能不去對比一下抱著嬌妻逃到美國的愛德華八世呢。

私人化的大導演奧遜•威爾斯記憶(《我和奧遜•威爾斯》劇照)

將細節發揮到極致的就是專門從小人物和大人物生活的交集,來拍傳記電影的。以扎克•埃夫隆(Zac Efron)演的《我和奧遜•威爾斯》(Me and Orson Welles)為例,電影其實是兩個平行的線索,追夢男孩和大導演生活的交集很小,但是每一次相遇都非常有質感,剛開始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寥寥幾句話就讓男孩心甘情願地給他幹活,死心塌地地崇拜他,拍戲的過程中,奧遜•威爾斯像是暴君一樣,怒斥牲口一樣地指揮他的團隊,和男孩發生糾紛後,男孩辭演,奧遜馬上換了一副表情誘騙他,在不多的交集裏,我們和男孩一起領略到了奧遜•威爾斯的臭脾氣、謊言和他的才華一樣橫溢。刻畫威爾斯著筆不多,但是一樣生動,甚至讓我等和傳奇大導演奧遜•威爾斯毫無關係的人,也像是身處男孩的位置一樣,而且逃離了一千個人眼裏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困境,傳達的就是私人的名人,和20世紀以來流行的私人的歷史敘事不謀而合。

人物的另一面

所謂每個人都有顆八卦的心,就算是沒看過薩德小説的人,也會想知道他著名的私人生活,所以相當多數量的名人傳記都是在説名人的婚戀問題,因為他們的愛情是他們魅力的注腳,也是他們人格最真實最燦爛的寫照。這類電影的數量之多,以至於有人認為這應該算是傳記片的一種亞類型了,愛情傳記片。

《年輕的維多利亞》(The Young Victoria)
 
《閃亮的星》(Bright Star)
  新世界英國愛情傳記片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年輕的維多利亞》(The Young Victoria)通過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一段故事,我們了解到了維多利亞做公主的無奈,從小生活在政治旋渦中,自己的婚戀也要有權力的角逐;《閃亮的星》(Bright Star)故事的主角是濟慈的戀人芬妮,從他們的愛情中,我們看到了大詩人濟慈靦腆羞澀,和他的詩歌一樣唯美古典;寫下了無數經典愛情小説的奧斯丁,其實一輩子沒有結婚,從《成為簡奧斯丁》(Becoming Jane)那段不成功的愛戀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才女美女的智慧獨立與一絲淡淡的悲哀;癲狂而天才的達利的愛情就是瀰漫了現代風格,《達利和他的情人》(Little Ashes)的關係真像是他畫作時充滿的隱喻錯亂……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愛戀,但是不同的愛戀有著人類共同的七情六欲,除了讓所有人都喜聞樂見外,從愛情拍傳記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看著女詩人西爾維婭感情受挫時,你才能真實感受到,這些名人偉大的靈魂下也有棵平常人的心。

漫長一生只取一幀

晚年的托爾斯泰(《最後一站》)

  《甘地傳》長達188分鐘,而現在的電影更傾向於短小精悍,在名人漫長的一生中截取幾年幾個月或者幾天的時間,要麼選擇最不為人知的歲月,《無處的男孩》(Nowhere Boy)選擇了列儂還是個利物浦男孩的日子;或者選擇最具爭議性的日子,《女王》(The Queen)聚焦戴妃逝世前後伊麗莎白二世最受爭議的幾天;亦或最關鍵的時刻,《尋找夢幻島》(Finding Neverland)講的就是詹姆斯•巴頓如何找到《小飛俠》的靈感的;再或者可以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時光,《最後一站》(The Last Station)只説列夫•托爾斯泰晚年,這位矛盾深刻的作家和外界的衝突到達了頂峰……這樣做絲毫沒有減損傳主的魅力,男孩列儂更有親和力,而不是只在唱片中可以聽到的神;被媒體詬病的伊麗莎白二世,一絲不茍的微笑下其實是個盡職盡責的偉大女性、母親,在戴妃毀掉了她傾注一生維繫的王室尊嚴之後,為了王室職責,她還得去吊念這個不省心的兒媳婦,就算你是戴妃的粉絲,對於她的態度也會發生180度的大轉彎;托爾斯泰晚年和妻子的關係其實就是他和他自己的鬥爭,她是他的貴族一面,而出逃的托翁是他人道主義的一面。

傳説,每個人在臨死的一瞬都會在腦海裏給自己的一生過一遍電影,但是這部電影肯定不是均攤給買一年每一個人的,優秀的傳記電影,大概會和過的那部電影一樣,留意的瞬間,細節最能代表那個人。

參考網站:

1 http://www.filmcrave.com/list_genre_movie.php?genre=Biography

2 http://www.digitaldreamdoor.com/pages/movie-pages/movie_biog.php

3 http://outnow.ch/

4 http://www.toutlecine.com/billboard.html

憑藉女王海倫•米倫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利物浦男孩列儂

《小飛俠》的靈感就是這個小男孩帶來的

憑藉《暮光之城》火邊全球的羅伯特•帕丁森出演了達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