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登與布裏頓:一場虛擬的重逢
Britten – 作曲家布裏頓
The Art of Habit cover - 《習慣的藝術》書封
自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被視為英國頂級劇作家的阿蘭•本內特(Alan Bennett),最近以新劇《習慣的藝術》(The Art of Habit)再度站于英國劇壇的聚光燈下。國內讀者知道阿蘭•本內特的名字,也許從他上一部戲劇《歷史男孩》(The History Boys)開始。而在兩部戲劇之間,本內特也曾在今年拿出他創作于1980年的自傳式劇本《享受吧》(Enjoy)重新搬上舞臺,作者也坦然承認當中有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而新劇本《習慣的藝術》,雖然明寫的是上世紀初兩位英國藝術家:作曲家布裏頓和詩人奧登之間的“跨界”合作及隱秘情誼,但字裏行間,以及舞臺上主演們的舉手投足間,帶出的還是會有本內特本人的痕跡。
Auden – 詩人奧登
Bennett – 阿蘭•本內特
以活在歷史中的人物做文章,這真算是英國文人們的老派作風——不過,絕不光是照搬歷史;想像歷史應當才是“戲肉”之處。本內特想像了布裏頓與奧登在早年的合作結束後,過了25年再次相逢。這次相逢,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已接近作曲家和詩人生命的盡頭。奧登説,節拍與韻律將他帶到之前不可想像的思想徑道上;布裏頓呢,當時正為自己最後一部歌劇、改編自托馬斯•曼同性戀小説《威尼斯之死》的同名創作苦思冥想,於是想起了舊時的夥伴奧登。一場虛擬的重逢就此發生。本內特也從這裡開始施展自己習慣的荒誕寫作技法:他觀察奧登與布裏頓,並創造出一個未來的傳記作家、一個來自當地巴士站的年輕人,去打斷兩人的相會。隔墻,還住著基督教堂的負責人。每個人在舞臺上分量相當的演出,讓《習慣的藝術》本身平等分割于劇場藝術、詩歌與音樂之間。本內特著筆于描寫奧登與布裏頓兩個互不妥協的男性之間,潛藏于內心的不安情愫。不少劇評人認為,劇本中對年齡增長、創造力與靈感以及耗盡的激情的反思,多少映照了阿蘭•本內特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奧登在劇本中説了一句:“到最後,藝術不過是一小瓶啤酒。賺錢糊口,鄰舍互愛,那才是人生中真正嚴肅的事。”
Alan Bennett by Gemma Levine – 阿蘭•本內特于1985年的肖像
Nicholas Hytner – 導演尼可拉斯•海特耐
阿蘭•本內特不光老老實實寫舞臺劇本,他早年的成名作還有一套名為《發聲腦袋》(Talking Heads)的電視劇;本內特還寫散文,他的《未講的故事》(Untold Stories)曾拿下2006年英國筆會辦法的艾克理傳記獎(PEN/Ackerley Prize);2007年,本內特另一本散文集《不平凡的讀者》(The Uncommon Reader)還改編過童書經典《柳林中的風》(Wind in the Willow)。當然近年來本內特最閃光的成功來自《歷史男孩》:無論是英國的戲劇大獎勞倫斯•奧利弗獎、《標準晚報》與“劇評人大獎”,還是美國的托尼戲劇獎,本內特都將“最佳劇本”獎悉數拿下。
《習慣的藝術》現正在英國國家劇院上演,首演期將一直延續到2010年1月24日。曾執導《歷史男孩》的尼古拉斯•海特耐(Nicholas Hytner)再次當導演。
參考網站: www.thisislondon.co.uk www.complete-review.com
GETTY IMAGE,Gemma Levine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