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布蘭特
媒體業常説的一句話是,在過去的10年間,這個行業的變化要比過去100年加起來的還要大。昨天爆出的《ARTnews》與《Art in America》兩刊合併就是藝術類媒體對這句話最為生動的演繹。
你或許很難相信,在廣播尚未問世之前,人們已經開始翻閱《ARTnews》(1902年創刊)和《Art in America》(1913年創刊)了,然而在網際網路大潮中,這兩本雜誌的生存狀況顯然面臨窘境。
細究起來,此次兩刊合併一事頗為複雜,出版業大亨彼特·布蘭特很有心計地將他旗下的藝術刊物出售給了《ARTnews》的母公司,借此成為了這家在波蘭證券交易所上牌的聯合企業大股東。我們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是我深為敬重的兩位同行——《Art in America》的琳賽·波洛克與《ARTnews》的薩拉·道格拉斯——在聲明中含糊其辭所流露出的意思是,目前的情況的的確確不明朗。
現在看來,《ARTnews》將會以“主題特刊"的形式發行,雖然這個説法頗為詭異(我的猜測是它會被漸漸淘汰)。《Art in America》仍會堅挺,但是布蘭特聲明,合刊後的出版物將“著重于電子內容,以及在各個平臺上進行報道的線上新聞"。這樣看來,原本以藝術史內容為主導的《Art in America》也將不復存在了。
我們可以將此舉視作出版行業板塊遷移所帶來的局部地震。只不過,藝術出版業有其特殊性所在。其中一條就是,絕大多數刊物都是有富人在背後撐腰的,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就像有錢人們熱衷於收藏藝術品是同樣的道理。
《Art in America》2014年1月刊
圖片:Courtesy of Art in America
所以,藝術出版物格局的變化並不僅僅指向了紙媒的式微,也讓我們看到一些有錢人價值觀上的改變。這兩本雜誌都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
從《Art in America》的角度上看,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儘管彼特·布蘭特將他旗下幾乎所有的藝術類雜誌全部拋售一空,包括《Art in America》《Magazine Antiques》和《Modern》在內,但他卻單單留下了《Interview》在自己手中,儘管後者和其他幾本雜誌別無二致,照賠不誤。
內容偏重時尚娛樂的雜誌《Interview》最早由安迪·沃霍爾創刊,而布蘭特本人就是沃霍爾的腦殘粉。在解讀這項決定的時候,我們很難不聯想到“沃粉"對價值高低的判斷:與明星和時尚“勾搭"的機會當然是至關重要且值得捍衛的;不斷更新和製造藝術觀——這件事聽上去就夠老掉牙了,值得再考慮考慮。
如果換一種打開方式,站在《ARTnews》一方看來,我們就能夠看到藝術行業本身的價值觀也在變遷之中。這本雜誌的前任出版人米爾頓·艾斯特羅(Milton Esterow)甚少出現在閃光燈下,他以《紐約時報》的“記者及文化新聞總監助理"入行,1972年正式接管了當時仍屬於《華盛頓郵報》出版集團旗下,運營狀況堪憂的《ARTnews》。
在艾斯特羅執掌大權的40年間,這本雜誌一直保持謹慎的姿態與新聞化的導向。2014年,《ARTnews》被謝爾蓋·斯凱特奇科夫收入囊中,他名下的Skates集團是一家立足於藝術市場分析的公司。“我熱愛《ARTnews》,而且也對它的未來有一番明確的規劃,請大家拭目以待",斯凱特奇科夫在此次發表的聲明中如此説道。
近幾個月來,關於斯凱特奇科夫四處忙於給《ARTnews》找下家的流言不斷。因此,不管他口中的“一番明確規劃"到底是什麼,都不可能長遠。實際上,整件事就像是藝術出版業被玩了一把,就像人們也會如此對待藝術品一樣。
不管合併後的期刊未來的走向如何,結局都不會是樂觀的。我們姑且將其看作是紙媒安魂曲中的一章吧。再品一品其中滋味,只不過是藝術領域的話語權漸漸地臣服於時尚與明星的世界,以及短期的經濟利益罷了。
譯:徐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