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從BP獎看當代肖像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03 14:38:4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圖為獲得一等獎的Thomas Ganter作品《蓋著格子呢線毯的男人》 (160cm×60cm)
 

英國BP肖像獎是當今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肖像繪畫專項獎,創立於1989年。由不列顛石油公司(BP)提供贊助,倫敦國家肖像畫廊主辦,是一年一次的國際性肖像畫大獎賽,18歲以上的藝術家都可報名參賽。由肖像館館長等六人組成的評委會,從世界各國送來的參賽作品中經過幾輪篩選,最後遴選出54幅作品,組成入圍作品展。再從入圍作品中評出一、二、三等獎及青年藝術家獎。2014年“BP肖像獎入選作品展”于6月26日在倫敦國家肖像館正式開幕,展期三個月。

面對25年來肖像展所取得的成果和影響,英國《星期日郵報》在評論中讚譽道:“國家肖像畫廊的BP肖像獎是肖像畫的奧斯卡。”

肖像繪畫這一藝術樣式,如果從古埃及、古代中國算起,在人類歷史上至少已存活了三千年。在照相技術發明之前的漫長歷史歲月,依靠著繪畫及雕塑的寫實技能,使無數先人的形象得以保留。

肖像繪畫和肖像雕塑就其品種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必須建立在“寫實”的基礎上,它以真實的“人”作為藝術表達的直接對象,並要求畫或塑得“像”對象。在這一藝術門類中,大寫的“人”的形象,是它唯一至高無上的表現目的。正因為如此,在歐洲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之後的幾百年中,肖像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它成為西方藝術中為社會與官方體制肯許支援的主要門類之一。

到了十九世紀末,肖像定制氾濫,千篇一律矯揉造作的王公貴族、名人美婦的學院派程式化肖像,充斥著每年的藝術沙龍,肖像繪畫的“空前繁榮”孕育著喪失藝術創造力的危機。

進入二十世紀,現代藝術諸流派革命的興起、照相技術的發明、抽象藝術的登堂入室,傳統的“學院派”藝術以及以寫實手法為基礎的繪畫,均成了被這場“革命”討伐鞭撻的批鬥對象。在許多現當代理論家眼中,“寫實”被視為對現實的“拙劣模倣”,不屬於以“創造性”為前提的“藝術”範疇。可想而知,以“像”某個具體人物作為創作前提的肖像繪畫,當然就更被他們嗤之以鼻了。

百年前,照相技術剛剛發明,“繪畫已經死亡”的理論便開始不絕於耳。現而今,在世界進入人手一機、數位圖像高科技空前發達的圖像時代;在“當代藝術”已成為統治體制、寫實繪畫被“主流藝術”全面邊緣化的當今西方;在各大藝術院校寫實繪畫技巧教學已全面萎縮的情況下;肖像繪畫這一繪畫門類還會有其生存的價值和發展的可能嗎?

這便是我之所以去關注BP肖像展的主要動機。我通過每年的展覽目錄畫冊,對此肖像展跟蹤關注多年,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今年的6月、7月,我正好在倫敦幫著帶孫女,故有幸得以親臨展地,一睹“廬山真面目”。

展覽給了我幾點突出的感受。首先,是展覽的“群眾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參賽作者之眾:今年送交作品的人數超過2300人,是歷屆之最,也就是説,關注大獎賽的肖像畫作者隊伍在不斷擴大;二是觀眾之眾:據肖像館長的前言説,25年來肖像展累計觀眾人數已超過500萬。

第二,是入選展品的“多樣性”。也包括兩方面。一是肖像畫對象的多樣性。也就是説,當代肖像畫並非只是達官貴人、明星美人所專屬,它已是屬於社會各階層各類人廣泛共用的一個藝術領域。你從畫上所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性完全不同的“人”。吸引人們的也並非此人是否有名,社會地位多高,成功業績如何偉大;畫中人都以自己普通人特有的“個人面貌”或者説是強烈的“獨特個性”,展現在公眾面前。由此而帶來的第二個多樣性,便是繪畫風格表現技巧的多樣化,54幅入圍作品可以説是“百花齊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BP獎的參賽表格上有這麼一項:要求藝術家填寫你和你畫的對像是什麼關係、是如何認識的,認識的時間有多長。館長前言特別強調,競賽完全是基於匿名評審,評委對作品的作者是誰一無所知。“BP獎把評審的重點放在藝術家和被畫對象的關係,以及對一幅出色肖像畫中所見到的核心價值的理解上”。

這次榮獲一等獎的作品,它的表現對像是一位曾在街頭露宿的流浪漢。評委會主席、肖像館館長對此畫作了這樣的介紹:“這次獲獎的肖像屬於獨特風格的類型,大獎最後的獲得者ThomasGanter創作了一幅懷有巨大同情心的畫。他讓我們結識了他的主人翁:Karel,儘管還是在德國的街頭,然而已是完全改觀、端莊尊嚴地出現在畫面上。”

大千世界,各色人物,性格風采的各異和藝術家個人不同的理解,帶來了藝術表現的多樣性,正是這種多樣性,為肖像藝術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和廣闊的表現天地。

第三,是BP展的“國際性”。

從54幅展品標簽上介紹的作者情況來看;一等獎(30000英鎊)獲得者是40歲的德國畫家,二等獎(10000英鎊)獲得者是英國畫家,三等獎(8000英鎊)獲得者是美國畫家,青年藝術家獎(7000英鎊)給了29歲的西班牙畫家,其他參展的畫家中還有俄國、義大利、波蘭、瑞典、塞爾維亞、喬治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拿大……可能就是因為參賽作者來自這麼多不同的國家,所以《星期日郵報》要將它和電影界的奧斯卡獎相比。

使我深感興趣的還有:入選的作品中,中青年畫家佔了絕大部分。我無法統計2000多位送畫者中,70後、80後甚至90後究竟有多大比例,但就入選作品中的幾位80後、90後畫家的水準,便已讓我刮目相看。青年人代表著未來,肖像繪畫後繼有人,對它的發展前程就可以有一個樂觀和肯定的回答。

所以,我所關注的不在獎最後發給了誰,我看到的是BP獎的這25年,在國際範圍內,對肖像繪畫這一有著悠久傳統的藝術樣式,通過傳承、普及、競賽,推動其發展、提高和創新:也通過這一平臺,發掘、提攜、介紹、推薦了一大批優秀的肖像畫藝術家。使衰落了的肖像繪畫能得以復興,跟上時代的腳步,這一點,BP肖像獎功不可沒。

借此,我還想就國內的肖像畫説幾句題外話:這次入選作者中有一位華人畫家JangYunsung,他的《母親1號》使我想起羅中立的《父親》。標簽上説他是在美國加州學的畫,後來到紐約美術學院獲碩士。從畫的形象及油畫手法來看,他像是國內出來的畫家,所以我把它歸入“中國”。

出國26年了,國內的當代肖像畫,我只是偶爾從網上看到一些,不敢肆意妄評。就看到的一角來説,有兩類不太好的傾向:一類是名人美女加照相式修飾的程式化;另一類則是反過來,簡單地把下層百姓的形象“痞子化”。對照BP展,我覺得,我們欠缺的是對每一個作為大寫的“人”他特有的個性所應有的認識與尊重,欠缺對深藏于這個“人”的內心深處的那份“存在價值”的認識與尊重。

前些年國內有一種説法,認為“寫實藝術在西方已經衰落,現在要看中國的了”。我在想,如果你看了BP肖像展,你還會那麼信誓旦旦嗎?中國從事肖像繪畫及寫實藝術的同行們,可切勿懈怠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