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俄羅斯讓古物活起來 開啟"1平米1盧布"計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01 10:44:04 | 文章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位於莫斯科北部的全俄展覽中心,日前迎來了75歲生日。這一巨大的建築群,包含展館、公園、餐廳、劇院等各類設施。它們在蘇聯時期盛極一時,但如今時過境遷,展覽中心處處透著衰敗。

今年7月,亞塞拜然與莫斯科政府簽署協議,以1平方米1盧布的價格,租賃全俄展覽中心原子能館,翻新修繕後用於亞塞拜然組織展覽、文化活動,以及開設亞塞拜然餐廳等。這個項目屬於莫斯科市政府“1平米1盧布”計劃,目的在於吸引投資者參與古建築、文化遺産的修繕翻新。按照這一計劃,莫斯科市政府對所屬的破敗古建築和莊園實行廉價租賃,承租人從締約之日起5年內對古跡進行維修,隨後以每平米1盧布的租價獲得最長49年的租賃期。

“1平米1盧布”計劃,只是莫斯科市政府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努力的一部分。放眼整個俄羅斯,對古建築的保護也十分重視。俄羅斯將歷史文化遺産按照珍貴程度,分為聯邦級、州級、市級等不同級別,由不同級別部門負責保護、修繕和管理。根據俄羅斯法律規定,對古建築進行翻新等大規模整治工作時,需要召開聽證會徵求民意。這個過程中,“古建築監督組織”“全俄保護歷史文化紀念物聯合會”等社會團體,發揮了積極監督作用。

筆者在莫斯科生活多年,發現俄羅斯人特別喜歡為古建築“樹碑立傳”。這一傳統,自蘇聯一直延續至今。無論城市大小,街頭建築物外立面上經常可見金屬標牌,上面註明這棟建築受國家保護,哪位名人曾在哪一段時間在此居住,或者曾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見到此類標誌牌,筆者常會感嘆:“哦,原來他住在這裡”。原本“其貌不揚”的建築,也因為這種歷史厚重感,在筆者心中頓時高大上起來。

對古建築的保護,俄羅斯人一直奉行讓古物“活起來”的理念。蘇聯解體混亂期過後,國家有一定財力便著手歷史文化遺産的清點、搶救、修繕和保護工作。俄羅斯著名女詩人茨維塔耶娃位於莫斯科新阿爾巴特街的故居,便是“受益者”。這座小樓外觀樸實平淡,內部裝修精緻典雅,定期舉辦小型音樂會、讀詩會,吸引著眾多“粉絲”前來紀念。

而位於聖彼得堡的康斯坦丁宮,原本已經荒廢,經俄總統普京提議重建之後,不但恢復了昔日風采,還增建了音樂噴泉、現代化會議室等設施。八國集團峰會、俄歐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相繼在此舉辦,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均得到充分體現。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古建築在俄羅斯也同樣受到經濟利益“侵蝕”。據俄官方數字,俄羅斯每年失去的歷史文化遺産達數十個。以莫斯科為例,古建築所在區域多是城市核心區,近年來地價飛漲,即便政府數次大幅提高破壞文化歷史遺産的罰款,仍無法對此類行為形成強有力制約。

位於莫斯科阿爾巴特街附近的沃爾康斯基大樓,建於18世紀末,原屬於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外祖父,曾出現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2013年,這座古樓被修繕者伺機加蓋兩層,18世紀的外墻被拆除,整個建築原貌遭到改變。據報道,加建的兩層將用作出租,相較可觀的租金,所繳罰款仍微不足道。

如何平衡古建築保護與經濟利益間的關係,這大概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難題,俄羅斯也未能例外。(趙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