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香港海事博物館與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Bodleian)圖書館合辦的《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特展,博物館于6月中旬舉辦了開館以來首場國際學術會議,主題為“中國明代航海史”。
會議一連兩天舉行,共分為6節,討論範圍包括﹕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明代針經、明代沉船考古、明代航海史、《東西洋航海圖再探》及明代中國與東南亞。大會邀得19名來自本地、國內、台灣、澳洲、歐洲及美國的專家齊集討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及相關題目,其間共發表了19篇論文。
香港海事博物館總館長焦天龍于歡迎辭中表示﹕“我想這次研討會別具意義。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講,明清海交史在過去八十餘年中,有兩次重大的發現:一是1935年向達先生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發現的《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另一就是2008年貝瑞保教授(Robert Batchelor)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發現的《東西洋航海圖》(The Selden Map)。這兩次重大發現均革新了明清海交史的學術研究。”
遠渡而來的各地學者均是明代航海史之權威,其中美國南佐治亞大學的貝瑞葆教授正是發現《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的關鍵人物。會議的另一個重點在於討論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手抄本的重要性。是次學術會議並開放予公眾參加,讓出席者跟專家們互動交流,實為難得的盛事。
至於特展主要介紹明朝末期(約17世紀上半葉)的航海術和海洋貿易,重點展品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手抄本的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及《指南正法》。牛津大學借展出三件珍貴的中國航海文物, 不僅于中國博物館界是史無前例, 在世界博物館界也屬首次。其他展品還包括牛津大學阿什穆爾(Ashmolean)博物館珍藏的精美明代外銷瓷器。本地著名收藏家譚廣濂先生亦把他的罕見珍藏 17世紀古地圖一併展出。特展由即日至2014年6月23日于香港海事博物館C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