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倫敦Art14藝博會總監Stephanie Dieckvoss專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7 10:16:46 | 文章來源: randian


倫敦Art14藝博會總監Stephanie Dieckvoss

來自倫敦的報道:Art14藝博會總監Stephanie Dieckvoss在倫敦接受了燃點的採訪,評點新興市場,講述自己如何踏上了藝術之路。

記者:你是怎麼接觸藝術的?

Stephanie Dieckvoss:我和藝術的第一次接觸應該是在海德堡大學讀藝術史,之後又去了漢堡深造,成績一路都是A。可能更有趣的問法是:我怎麼會接觸當代藝術,因為當時(上世紀90年代)在德國,學習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會認為是恰逢其時的,但當代藝術則不然。我與當代藝術的首次接觸是對雕塑藝術家路易斯·布爾茹瓦(法國/美國)作品的發現。當時,我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她,並成功説服了我的導師允許我這麼做,於是也就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為布爾茹瓦在德國的代理畫廊Galerie Karsten Greve打工。自此,我先後去了科隆、米蘭、聖莫裏茨,並最終到了巴黎。

記者:那你為什麼又回到了倫敦?

SD: 因為愛!但從收入和職業生涯來看,讓我搬回倫敦的原因,恰是因為我得知我的英國老鄉們正在籌辦弗瑞茲藝博會,然後他們需要一個會展經理,於是我申請了這個職位並得到了它。

記者:你從沒想過離開倫敦?

SD: 真要把我的回答登出來!(笑)如果倫敦退出歐盟,那麼我肯定會認真考慮這件事!但若非如此,我仍舊樂意待在這兒——我在倫敦已經生活了10年,這裡是我持續生活最久的地方。我喜歡搬家——我覺得自己像是遊牧民族來的——但我其實經常出門,所以長期在某地定居也未嘗不可。

記者:原來的香港藝博會(現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全球各地發起了多個全新的藝博會。其背後的考慮為何?

SD:離開弗瑞茲之後,我有一年時間撲在一個古董藝博會上,從中學到了不少。接著我加入了香港藝博會的籌備組,那對我來説非常新奇有趣,因為我從沒在歐洲或西方語境之外的地方工作過。

當Tim(Etchells]和Sandy(Angus)發起這一藝博會時,我以為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介入藝術世界,但沒想到他們真的將擴張作為策略——同時發起多個藝博會——我認為他們對藝術投注了巨大的熱情,並在其人脈和興趣的基礎上學到了堅實的知識,他們由此意識到可以發展壯大,而他們的項目管理團隊經驗豐富,更是如虎添翼。何況,每個藝博會都非常獨特。在我看來,我只負責其中一個項目,即將Art 14、15、16發展成為討論藝術的重要平臺,以及全球各地的畫廊在倫敦的重要展示平臺。

記者:如果你們對準的是新興市場,那為什麼還選擇倫敦?難道倫敦的藝博會還不夠多嗎?

SD:新興市場是我們的目標之一,但我們同樣希望能建立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何況在“新興”市場中也有“老幼之分”。我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種對藝術世界更為開闊的理解,即其作為一種更為全球化的現象。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還嫌不夠。我們想要展示的優秀的藝術創作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從亞洲到亞太、中國、日本,西方對這些地區的藝術了解還遠遠不夠。目前,我還沒在歐洲看到有哪家藝博會展示足夠多的來自這些地區的藝術創作。從呈現上,它們也不應該是孤立出來,而是同來自歐美的創作並行展出,這樣你才能建立他們之間的關聯。其實有許多不同的藝博會關注不同的地區——某一國家或某一大洲。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是按照地域來區分藝術、並將之作為身份認定的唯一準繩的時代已然過去了。藝博會的一名參展藝術家在俄羅斯出生並不意味著他的文化背景就不是北美。我們在圖錄中註明參展藝術家的出生地,但標明某個藝術家在俄羅斯出生並不會讓我們知道任何關於她/他的其他資訊。所以我們必須更開放地來理解多元性。

記者:倫敦藝術界和其他地方的區別在哪?

SD:如果我們先按下“倫敦藝術界”不談,而單純談倫敦本身,我認為倫敦是歐洲最重要的大都會之一。作為經濟中心,且以英語為母語的城市,它是全球的樞紐之一。而其藝術界,不斷見證著優秀藝術創作的誕生與展示,然而與20世紀的巴黎、紐約或其他西方藝術樞紐城市相比,倫敦與中東、亞洲等新興世界的關聯更為緊密。人們因為生意或文化來到倫敦,而倫敦與紐約並肩作為全球藝術拍賣市場的兩大中心,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藝博會再合適不過了。並且來倫敦購買藝術品的買家其實來自世界各地。

記者:有什麼弱點或不足嗎?

SD:我的成長背景和文化讓我成為一名如假包換的歐洲大陸人。對我而言,英國作為一座島國,既是其長處,亦是其短處——它並不屬於歐洲。撇開一切不談,它看上去就有點孤立。尤其是在德國,這種感覺更為明顯,因為我在那裏可以直接搭輛車去瑞士、荷蘭或法國(及其他國家)。而在這裡,出國並非那麼家常便飯。

記者:還是得説説弱點?

SD:一直下雨。而且是個很商業的地方。這不是批評,而是一種觀察。在這裡,金融主導一切。所以和歐陸相比,這裡對文化的認識有所不同,因而就美術館和藝術機構而言的歷史也有所不同。還有物價很貴!也許香港和紐約的物價水準和這兒差不多。科隆肯定比倫敦便宜得多。

記者:如果英國退出歐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SD:所有人都和我説這不會發生,所以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而且聽説大型企業和銀行都在遊説政府留在歐盟,這對我來説是個好消息!

記者:Art14讓人期待的是什麼?

SD:這是一個更為全球化的項目——來自42個國家的畫廊匯聚於此。這是一個更為多元化的項目,有來自澳大利亞、中國、新加坡的畫廊,我們還第一次請到了來自黎巴嫩、巴基斯坦、甚至非洲、中歐和東歐的畫廊。去年,有人説“Art13”還是典型的歐美范兒——但我不這麼認為!——然而這次會更加全球化。所以我希望人們不再有同樣的觀感。

我們有更多展出現代藝術的畫廊,旨在呈現當代藝術的發源地,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的作品。德里藝術畫廊(Delhi Art Gallery)將推介一批重要的印度現代藝術家,他們對當今的印度當代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還有不少畫廊將展出戰後的歐洲藝術,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戰後藝術家的作品。我希望人們理解,當代藝術是新興的、前沿的,然而回顧其發源同樣重要。

此外,我們還加強了策展項目與講座,包括私營美術館的圓桌討論,以及亞洲的定義是否僅限于中國。城市中的藝術還將討論藝術再生的問題。另外一個小型講座系列將聚焦一切你不知道的印尼、中國與中東藝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