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紐約MoMA舉辦勒·柯布西耶回顧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5 12:20:39 | 文章來源: 藝訊中國

 “勒·柯布西耶:現代景觀圖集”展覽現場

紐約現代博物館的客座策展人讓·路易斯·柯恩(Jean-Louis Cohen)此次策劃了法國和瑞士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回顧展,名為“勒·柯布西耶:現代景觀圖集”。在這個展覽中,策展人希望完成一項正名任務:勒·柯布西耶對很多建築實際地點漠不關心,他設計的“類普建築“(generic buildings)與周圍環境也毫無關係,因此他受到很多批評。而策展人希望重新解釋這位建築師實踐。

柯恩將柯布西耶的作品根據建築師年表的方式陳列,以展示他對於景觀和地形的思考,著重展示那些被策展人稱為“漂亮的柯氏作品”來應對這位建築師的批評者。展覽安排了幾個分區,讓觀眾可以領略柯布希耶早年作為畫家時所到訪過的地方,和他作為建築師工作過的地點。策展人展示了柯布希耶令人眼花繚亂的而又豐富的藝術創作,從水彩畫到純粹派風格(Purism)繪畫,再到建築和傢具設計,希望以此來提供區別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個作為嚴肅的現代主義者的柯布希耶。但是,策展人柯恩對於柯布希耶作品中的美感和景觀的強調並不是出於對柯布希耶建築設計本身及其功能缺陷的反思,而柯布希耶的“壞名聲”卻正在於此,他後來在地貌改造方面的干預變得更加宏大。

展覽以柯布希耶于1900年至1915年間創作的水彩畫為開始,在少年和成年時期他居住在田園般的瑞士侏羅山脈地區(Jura Mountains),並旅行至德國,土耳其,以及歐洲東南部。雖然後來柯布希耶的建築設計引來爭議,而他在那個時期掌握了對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為他以後的創作鋪平了道路。他在1902年創作的風景畫“Au sommet”寫實地描繪了松樹,牧場,以及廣闊的天空,他對地平線的著迷在這個時期就已經顯現了,而這種對自然的熱愛與他後期標誌性的簡約幾何風格形成對比。

柯布希耶對天與地的觀察是他剛開始從事建築設計和傢具設計時的重要元素,他的室內設計和傢具設計以及開窗都是為了讓人能從建築內部觀看室外環境。此次紐約現代博物館重新還原了柯布希耶的四個室內設計,包括他在1912年為其父母在La Chaux-de-Fonds家鄉所設計的布蘭奇別墅(Maison Blanche)的起居室。在展覽現場,沙發和椅子被面向窗戶放置,來展現對外部空間的重視,而柯布希耶為他母女親特別設計的桌子面向墻放置著。區別於以往用設計將室內和室外空間分割開來的方法,柯布希耶的設計將室外景觀變成了一種令人愉悅的美學體驗。

與建築模型和手稿一同展示的是,攝影師Richard Pare專為這個展覽而拍攝的7幅照片,再現了柯布希耶在不同地點的所設計的景觀,包括塞納河畔的湖邊別墅(Villa Le Lac in Neuilly-sur-Seine),普瓦西的薩沃耶別墅(the Villa Savoye in Poissy),昌迪加爾的建築群(Capitol Complex in Chandigarh),馬賽市的住宅項目(Unite d’Habitation in Marseilles),法國東部的郎香教堂(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in Ronchamp),在Eveux地區的修道院(the convent of Saint-Marie-de-la-Tourette in Eveux-sur-Arbresle),以及柯布希耶私人的位於羅克布倫蓋馬馬丁的別墅(cabanon in Roquebrune-Cap-Martin)。這些照片不僅展現了朗香教堂的曲線形屋頂是如何模倣其周圍的山勢的;也反映了馬賽的住宅項目所突出的水準線與其附近的Calanques山區形成的尖銳對比。

柯布希耶對景觀的關注有時也會是一個缺點,但展覽的第四部分對此卻沒有提及,而是展示了他為印度的昌迪加爾(Changdigarh)所作的規劃和建築設計。石膏質地的建築模型和11幅鋼筆和鉛筆所畫的透視圖與攝影師Pare所拍的照片擺放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這三者一同説明瞭柯布希耶當時一定是受到了昌迪加爾城廣闊的空間和平原的啟發,因為他很享受從飛機上俯瞰這個城市,而不是從這個旁遮普省首府城市中的市民那裏得到靈感。其中的議會大廈(Palace of Assembly)的屋頂模型反映了其長方形的主體結構和方形窗戶與呈曲線的傾斜平面屋頂之間的對比。

在這個回顧展中沒有提及昌迪加爾設計規劃的不切實際。當在1950年為該城市做規劃時,旁遮普地區的人們還在保持在村落之前徒步往來的習慣。而柯布希耶的規劃和設計是將城市安排在四週山脈所包圍的廣闊平原內,城市是為了使用汽車而規劃的,而在那時候,那裏的居民甚至還沒有自行車。像展覽中的其他作品一樣,昌迪加爾的建築模型非常漂亮,是柯布希耶不遺餘力對景觀的喜好所帶來的結晶。雖然那此次展覽確實展示了精美的展品,不過這些展品所對應的社會現實卻並非都是那麼美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