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中國古典傢具遊覽地圖之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03 16:46:01 | 文章來源: 《古典工藝傢具》雜誌

圖1 古斯塔夫·艾克

圖1 古斯塔夫·艾克

圖2 《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中的黃花梨

圖2 《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中的黃花梨

圖3 作者在東亞藝術館傢具特展上拍攝的黃花梨官帽椅

圖3 作者在東亞藝術館傢具特展上拍攝的黃花梨官帽椅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中國傢具

博物館名片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06年,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1929年東亞藝術博物館在柏林第一次展出了1125件中國文物,從上古的藝術品到18世紀的文物無所不有。這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有關中國的文物展。

傳奇的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其實是個很傳奇的博物館。它創建於1959年,其前身為建立於1907年的“東亞藝術收藏”,是德意志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後來幾經戰火洗禮,很多文物卻都得以保存下來,也實為難得。據説蘇軍攻克柏林前夕,一些東方文物被博物館館員秘密藏在防空洞裏,才逃過戰爭的破壞,後來冷戰時期東西柏林對峙,兩邊都有各自的東亞藝術藏品,直到柏林墻倒了,東西柏林各自收藏的東亞文物才隨之統一。這兩批藏品的統一,奠定了今天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基礎。這裡收藏的藏品以中國、日本、朝鮮等國藝術品為主,分中國古代美術、工藝、12世紀~20世紀中日繪畫、朝鮮和日本古瓷器等 多個專題陳列。藏品共計1.2萬件,其中中國文物有2000件,基本涵蓋中華文化的各個時期。

傳奇的藏品

柏林東亞藝術館的藏品來源很雜,很多藏品的來歷頗有故事。據傳,在1901年,醇親王載灃奉旨赴柏林為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京被殺一事道歉。其一行人以慈禧皇太后、光緒帝以及自己的名義帶去了幾十件精美禮物(多為明清兩朝工藝品),準備贈送德國皇帝。德皇威廉二世因為載灃此行目的特殊,因而未接受禮物。醇親王便想了一個折衷方案,將這批禮物轉贈給德國博物館。在德皇的吩咐下,載灃轉送的禮物被分配給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頓以及斯圖加特的各大博物館。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便集中在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

另一個相關的記載是,1907年即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成立一年後,第一任館長庫墨爾曾啟程前往亞洲,收購東亞各國的文物。當時德國皇帝給駐中國和日本的德國使節發出命令,全力支援庫墨爾的工作。庫墨爾在中國停留了兩年之久,走訪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古董文物市場,搞到了大批中國文物。庫墨爾回到德國不久,就向公眾展示了他東亞之行所收集的文物。其中包括唐、宋、明、清各朝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金銀器、錢幣、雕塑、書畫、漆器等,引起極大轟動。隨後的繼續收購活動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終止。

傳奇的學者:古斯塔夫·艾克

玩中國古董傢具的藏友大都知道德國漢學家古斯塔夫·艾克(圖1)。他是世界上研究中國明式傢具的重要學者,經過十幾年悉心研究,對啟發世人重視中國傳統傢具文化以及鼓勵後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艾克教授對中國明式傢具研究開一代之先,他的開拓者歷史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花梨傢具圖考》是研究中國古典傢具的開山之作,該書共收錄122件傢具實物,逾20張精確的測繪圖紙,以及解析各冊榫卯構造的圖紙,這是全世界第一部有關中國明式傢具的學術著作。

美中不足的是,書中傢具照片全部是黑白照片,通過測繪圖我們能清楚地理解傢具的結構以及造型,但是不能完全展示出美麗的黃花梨木質與傢具造型的結合。由於我常年旅居德國柏林,有幸巧遇一次東亞藝術館的傢具特展,很多件傢具都是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當年所藏,並著錄在《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中。至此,黑白照片終於能夠填上色彩,這些美麗的傢具得以風華再現(圖2~圖3)。

簡單與複雜

博物館中有個很大的展廳,正中擺放著一組康熙年間的紫檀嵌螺鈿大屏風及寶座(圖4)。明末清初時期由於社會發展的原因,在中國的江南出現過短暫的資本主義萌芽,那個時代裏,産生了很多奢侈品牌,江千里就是其中之一,其生産的嵌螺鈿産品足以體現當年的繁榮與浮華。黑漆嵌螺鈿在那個時代裏是一種較為流行的裝飾技法,民間多見小捧盒、小碗、小杯、小蝶之類的用具,皆是當時的小資産品,用以品味生活。到了康熙時期這種工藝被繼承了下來,由於比較耗費工時,宮廷製作黑漆嵌螺鈿的大型傢具不是很多,北京故宮裏如今還能看到一些,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的這組黑漆嵌螺鈿屏風及寶座,寬闊宏偉,氣勢及尺度都很大,能使我們讀出康熙時期蒸蒸日上的感覺。除此之外這組屏風及寶座在黑漆嵌螺鈿的工藝基礎上還貼有紫檀木作為裝飾,紫檀木被削得很薄,貼上之後使人感覺渾然天成,更有紫氣東來的氣勢。它們作為常設展一直都在這個廳裏展出,它的四週陳列著古斯塔夫·艾克所藏的黃花梨傢具,紫黃一堂對比十分明顯。

圖4 清 康熙紫檀嵌螺鈿大屏風及寶座

圖4 清 康熙紫檀嵌螺鈿大屏風及寶座

記得十多年前曾讀過兩本書:《明式傢具研究》和《清代傢具》。有個朋友問我清代傢具好還是明代傢具好,我説審美側重點不同,不好評價。他又問我,清代傢具製作難還是明代傢具製作難,我想了想説,看似簡單的可能複雜,看似複雜的可能簡單。他還是不明白。我接著説,看似簡單的東西可能動腦的成分多,看似複雜的東西可能是動手的成分多。很多人都會像我的朋友一樣問下去,但最終他們還是會選擇用價格作尺規,去衡量,去量化。所謂大時代的到來,無非是在工業化面前的選擇,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衡量的、數據化的、模組化的,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簡單與智慧,帶給我們物質財富的同時,我們也在逐漸喪失著獨立思考與感受的能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