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大展 跨越雕塑發展70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19 15:52: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臺馨遙編譯

一名參觀者拍攝凱塔琳娜·弗裏奇作品《“Mann & Maus”》(1991-1992)

杜塞爾多夫訊  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一場名為“雕塑家”的展覽于2013年2月18日開幕。1945年以來,曾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這所著名學府學習和承擔教育工作的雕塑家在過去為國際雕塑界帶來了一系列的藝術震撼與衝擊。像Ewald Mataré, Erwin Heerich, Joseph Beuys(約瑟夫·博伊斯), Klaus Rinke, Irmin Kamp, Fritz Schwegler(弗裏奇·施韋格勒), Rosemarie Trockel, Hubert Kiecol, Katharina Fritsch(凱塔琳娜·弗裏奇), and Rita McBride(麗塔·麥克布賴德),這些教授都曾經在學院內外引發了高水準和富有成效的學術研討與辯論。與他們的其他同僚和學生一起,這些雕塑家共同以其傑出的藝術作品為雕塑過去70年來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這是雕塑家、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院長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從學院內部人員的視角為這個特別的學術展做出的評價。本次大展共挑選了53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完全是在學院的背景下誕生。展覽通過人們熟悉和被一次次重新發現與認識的國際知名現當代雕塑編織了一個驚人的雕塑發展全景,以時間順序跨越戰後至今。展覽在某一方面表明,藝術態度和關注視角的多樣性對塑造學院積極的教學活動意義重大。

具象雕塑改變其形式卻沒有喪失與物體的關聯性,然而儘管學院藝術家已經將使用工業品、日常物或一些無法長久保存的材料例如光、空氣、氣味、音樂、電影等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很多雕塑家仍然固守和習慣於使用銅、木材、石頭、粘土等傳統材料。雖然最新的鑄造工藝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並使創作手段和過程更加豐富,但是利用一些既存物體與使用鑄造技術創作兩者並無高下之分。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具象與抽象雕塑、傳統和非傳統材料、尊重傳統和勇於革新平等共存,個體經驗與社會責任在這種足夠開放與充滿革新精神的氛圍中産生激烈張力——而這些正是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在雕塑創作方面能夠從過去豐厚傳統積澱中持續發展並走向今天與未來的所在。(摘自每日藝術要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