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每一位參觀法國盧浮宮的遊人,都一定會在這幅肖像畫前駐足良久,爭相一睹其“真容”。這幅藝術作品的永恒魅力不僅在於其在藝術史上的價值,伴隨這幅名作的,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畫中人物究竟是誰、畫面背景又是哪、畫中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作何解釋等等。這些謎團令無數藝術史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為之著迷,他們紛紛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解開這幅完成于500多年前的藝術作品背後的秘密。
由義大利歷史、文化、環境遺産開發利用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希爾瓦諾·溫切蒂(Silvano Vinceti)領導的科學小組眼下正在對位於佛羅倫薩的前聖厄爾索拉修道院進行考古發掘。這次發掘行動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了,現已宣稱發現了麗莎·蓋拉蒂妮(Lisa Gherardini)的頭骨。麗莎·蓋拉蒂妮目前被大部分學者認為是《蒙娜麗莎》畫中人物的原型。這次考古調查預計可能會挖掘出麗莎·蓋拉蒂妮的全部遺骸。麗莎·蓋拉蒂妮是佛羅倫薩商人弗朗切斯科·喬貢多的妻子。義大利畫家、美術史家喬爾喬·瓦薩裏最早考證出麗莎·蓋拉蒂妮即是達芬奇畫作《蒙娜麗莎》中的畫中人。因此,享譽全世界的達芬奇名作才被稱為《喬貢達》(“喬貢達”是“喬貢多”的陰性詞——編者注)或《蒙娜麗莎》。
溫切蒂領導的這一考古團隊有著一個有意思的綽號——“墳墓入侵者”。他的團隊在對麗莎·蓋拉蒂妮的墳墓進行考古挖掘前,已經對一系列的歷史文化名人的墳墓進行過挖掘,這其中包括義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詩人博伊爾、詩人波利齊亞諾、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等。溫切蒂認為,通過對墳墓中的遺骸進行科學分析,有望解開麗莎·蓋拉蒂妮是否是達芬奇畫作原型的秘密。
溫切蒂率領的科學團隊之所以對麗莎·蓋拉蒂妮遺骸進行考古發掘,起因于義大利歷史學家朱塞佩·帕蘭迪幾年前發現的一份古老的姓名登記簿。溫切蒂從中發現,麗莎·蓋拉蒂妮正是于1542年7月去世並被埋葬在佛羅倫薩聖厄爾索拉修道院的。溫切蒂團隊進行的考古發掘和科學實驗都是依據這一歷史資料。喬貢多家族的其他成員(父親弗朗切斯科及兩個孩子巴爾托羅梅歐和皮耶羅)先於麗莎·蓋拉蒂妮去世,並被埋葬在了佛羅倫薩聖母瑪利亞大教堂中。麗莎·蓋拉蒂妮當時已經60歲且身患疾病,她曾表示希望能夠在聖厄爾索拉修道院度過余生。在她最小的女兒瑪麗埃塔(瑪麗埃塔當時已經進入修道院成為一名修女)的照顧下,開始在修道院過著清貧的生活。溫切蒂認為,這些都是已經得到歷史文獻證實的真實資料。正是得益於這些歷史資料的幫助,溫切蒂的團隊才被允許著手對前聖厄爾索拉修道院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目前,溫切蒂的科學團隊已經發掘出包括麗莎·蓋拉蒂妮頭骨在內的部分遺骸。溫切蒂表示,對於聖厄爾索拉修道院中麗莎·蓋拉蒂妮墳墓的發掘工作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們的目標是發掘出麗莎·蓋拉蒂妮的全部遺骨,並進一步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該考古團隊發掘出的遺骨,將會送到博洛尼亞大學下屬的拉文納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並在那裏進行一系列科學研究。這些科學研究包括:通過碳14測定法確定遺骨的具體年代;通過人體組織學分析確定遺骨的年齡。目前已知麗莎·蓋拉蒂妮于63歲時去世,因此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加以研究;通過重金屬檢測來確定麗莎·蓋拉蒂妮所患的具體疾病。人們僅僅知道麗莎·蓋拉蒂妮當時正患重病,但不知她當時究竟患何種疾病。在骨骼組織中的重金屬含量可以幫助人們確定她的疾病類型。溫切蒂的團隊在這方面已經有過成功的先例,在研究卡拉瓦喬遺骨時用重金屬分析法得出結論:遺骨中重金屬鉛的含量較高,可以推測出卡拉瓦喬死於鉛中毒;在對波利齊亞諾和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遺骨進行檢驗時發現同樣都存留有含量非常高的重金屬砷,從而很容易推測出上述二人死於砷中毒。對於麗莎·蓋拉蒂妮的遺骨,溫切蒂表示,除了會進行上述各種檢驗外,還將對其進行DNA檢測。因為在佛羅倫薩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中,已經發現了喬貢多和他的兩個兒子的遺骨。這個修道院1723年前屬於喬貢多家族,後來雖然轉賣給了其他家族,但喬貢多和兩個孩子的遺骨還是得以保存了下來。溫切蒂可以就麗莎·蓋拉蒂妮和兩個兒子的DNA進行比對,以確定發掘出的遺骨是麗莎·蓋拉蒂妮本人。
這項考古挖掘工作從修道院的主體建築教堂和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修道院庭院的自然中心開始。溫切蒂的團隊偶然發現埋在地下不為人所知的多個墓穴後,開始將挖掘工作的焦點進行了調整。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道院中去世的修女自1435年起就已經開始埋葬在修道院的庭院中。因此,溫切蒂的團隊雖然已經成功發掘出一些墓穴中的遺骨,但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很多墓穴和遺骨依舊埋在地下深處。溫切蒂的團隊近期正在提交進一步挖掘的申請,希望能夠對一開始時沒有納入考慮範圍的區域進行挖掘。
溫切蒂特別提出了麗莎·蓋拉蒂妮頭骨對於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現代科技已經可以使人們通過對頭骨的研究進而復原出一個人的面貌特徵。溫切蒂已經通過這項技術復原了但丁和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面容。通過對面容的復原,人們甚至可以推測出一個人年輕時的容貌。人類骨骼學的分析方法目前已經被世界考古界廣泛應用。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其錯誤率很低,通常只有1%到8%的失誤率。通過這項技術,人們可以復原出麗莎·蓋拉蒂妮的面容,進而可以印證她究竟是不是達芬奇在5個多世紀前所繪製的《蒙娜麗莎》一畫中的原型。溫切蒂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需通過簡單的技術復原工作就可以得出,而這一謎團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達芬奇研究者都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至今都無法給出徹底令人信服的答案。如今,隱藏在達芬奇這幅肖像畫作背後的人物究竟是誰,終於有望通過溫切蒂的考古挖掘工作得出答案。
《蒙娜麗莎》這幅原本應屬於義大利的藝術珍品已經在法國的土地上保存了500多年。1911年,盧浮宮前職員、義大利人溫切佐·貝魯奇亞從盧浮宮中偷出了這幅畫作,將其帶回了義大利。兩年後,正當他準備將這幅畫賣給佛羅倫薩的一位古董商時,義大利警方破獲了此案。這幅畫在歸還給盧浮宮之前,因為修復和保護工作,在義大利停留過一段時間。此前,法國政府和盧浮宮博物館曾向義大利政府表示,願意將此畫于2013年在義大利展出數月,以此紀念重新找到這幅名作100週年。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留下太多的疑問,在這幅畫作中充滿了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怪才”的秘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圍繞這幅畫作進行了無數的爭論和猜想,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探索。值得期待的是,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科技和新方法被應用於研究《蒙娜麗莎》,隱藏在畫中的“達芬奇密碼”在不久的將來,或許終究會被一一解開,使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更好地了解那個輝煌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