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美術館細節公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0 09:47:44 | 文章來源: 藝術眼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Performance Art的正面設計圖

近150人在今天早上聚集在了紐約MoMA PS1中,他們是來聽取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為她致力於呈現行為表演藝術的新美術館量身打造的計劃的。隨著人群在充滿了整個空間的紅色軟墊凳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之後,他們便開始注視、並且試圖將腦袋探進前方散發著白光的建築模型中(該模型在中央位置留了一個洞以便人們能夠查看內部)。10來分鐘之後,MoMA與PS1的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向人們介紹了這位行為藝術界裏的名人。“要不是衝著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Klaus Biesenbach説。“我估計到場的可能只會有10人左右。”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接過了話筒,她大聲地嘆了一口氣,然後就開始用極快的語速談起了她的創作風格以及觀點等。“在我看來,人們在死去之後是不會留下任何物質上的東西的,但是一個想法卻可以持續很久,”她説;然後解釋説這個想法的具體化便是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Performance Art——集美術館、檔案館、學校、劇院為一體的一個機構,這些東西聽起來都非常的物質化。該機構將會囊括各種類型的表演藝術,其中包括戲劇、舞蹈、行為表演、音樂與影像藝術;當然了,它的重點將會放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的藝術實踐上:例如那些持續時間較長的藝術品,能夠在任何地方維持6小時到365天的各種項目等等。“在我近40年的藝術生涯中,我已經意識到了只有能夠長期持續的作品才擁有改變觀眾和表演者的可能性,”她説。“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繁忙,因此我們的藝術也應該越來越持久。”

不過,這個機構也不是僅為行為表演藝術家準備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希望能夠教會觀眾如何去觀看和欣賞帶有延續性的作品。他們可以在Abramovic Method中進行學習,這會通過將旁觀者轉變成表演者來模糊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界限。在到達該機構之後,觀眾都將換上白色的實驗服,檢查自己攜帶的物品並且簽下一份協議——“承諾你將會在這場展覽中呆上兩個半小時”,這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為在米蘭PAC舉辦的展覽準備的版本——然後他們會穿過不同的房間、感受到不同的體驗,最後還會獲得一份“完結”證書。

美術館模型

建築師Shohei Shigematsu隨後向人們解釋了這間美術館的設計。首先,美術館的場地選在了紐約哈德遜一個由老舊的社區劇院改造而成的網球場中。而建築師們在建造計劃中用到了三條基本準則,第一條便是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空間都應該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聯繫,因而為Abramovic Method準備的房間將會呈環形佈置在主表演空間中——這樣一來,無論觀眾處於美術館中的哪個位置,都能直接看到中央的空間。人們不難發現這種能夠持續觀察的能力與被觀察的狀態有些讓人毛骨悚然,但這在理論上能夠近一步推進表演者、觀眾以及正在接受訓練的觀眾之間的界限的模糊。“我將這間美術館構思成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説。

這件美術館的花費粗略估計下來應該在1500萬美元左右,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則暗示稱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是靠自己籌得的。除了龐大的成本以外,這樣那樣的質疑也會讓她倍感麻煩。不過,她畢竟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這個名字承載了太多的重量和意義,也許這就是這個名字會被包含在美術館的名字中的原因吧,儘管第一眼看上去它似乎有些虛弱傲慢。“我覺得我已經變成了一種品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説。“就好像可口可樂或是牛仔褲一樣。當你聽到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這個名字時,你就會知道它一定是與行為藝術有關的——還是一种經得起考驗的行為藝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