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達明-赫斯特的全球展覽策略 江郎才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4 14:24:15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達明·赫斯特的全球展覽策略 江郎才盡?

達明-赫斯特(右)在紐約的“達明-赫斯特全部的圓點畫 1986-2011”展覽的媒體發佈會上

近日,達明-赫斯特的作品在高古軒全球各地的畫廊同步展出。週三在二十一街的畫廊特別為媒體舉辦了預展,這些圓點系列,畫盡了各種各樣的圓點,尺寸上從微小到最大,無所不包。此番“策展構思”(十一個場所的每個地方都有一個不同的概念)巧妙地突出了這家大畫廊的求變嘗試,在全球化和重復性的環境下,尋求所謂的本土特色和特立獨行。在紐約,展覽被打造為 “達明•赫斯特全部的圓點畫 1986-2011”(“Damien Hirst the Complete Spot Paintings 1986–2011”)。這也許是一項行銷策略,也許不是(我猜他們一次只賣一張),但是卻忽略了真正的關鍵所在,即個性和普遍性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不是體現在不同尺寸、色彩和日期的藝術作品之間,而是在個人——藝術家和社會之間的衝突。冰冷如洞穴般的展廳裏,從尺寸到規模都誇張地變化著,但卻顯得捉襟見肘,顧此失彼。

滿幅抽象貧于變化。就如格林伯格所推崇的畫作那樣,他認為,中心、邊緣、圖底關係的缺乏象徵了資本主義過度的物質性。這種“多音部”的藝術是對徹底民主或徹底交流的幻想,一切在於觀者的看法。從四十年代起,水準和滿幅的比喻變得更加令人關注,從格林伯格到德勒茲(Deleuze),再到網際網路;層出不窮的抽象將其本身、市場,和物質性緊密地聯繫起來,它依舊自然而然地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倘若你願意花時間認真審視波洛克、斯特拉、裏希特,和赫斯特的畫,就會發現,沒有一件是荒誕,甚至是虛無的。否則,這些遍佈博物館、收藏和藝術場所的畫就成了跨國資本家、發燒友們極佳的中性背景。赫斯特欣賞暗淡與暗啞之間的摩擦,將富有表現性的材料還原為最基本的化合物;他的滿幅繪畫充滿了德波(Guy Debord)的色彩,還一知半解地玩弄起了迪克•菲利普(Dick Phillip)的科幻,其異化程度之深令格林伯格也始料未及,雖然他和赫斯特都認為藝術的基本功能是順勢療法。格林伯格強調治愈;赫斯特似乎也對毒害陶醉不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