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被拆散的大師作品在倫敦“重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5 10:43:47 | 文章來源: bloomberg

展覽海報

美術館是觀賞古代繪畫的最佳地方嗎?英國國家美術館近期舉辦的展覽“向宗教敬禮的設計:西元1500年以前的義大利祭壇畫”,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博物館裏堆滿了展品,人們可能會覺得這些展品處於一種不適當的環境中。這種展覽方式就好比鎖在動物園裏的老虎,失去了固有的天然狀態。

展品從考古遺址移除並運送到北歐及美國的各大博物館,拋開這個問題不説,這其中還牽涉到宗教藝術問題。現今很多重要的藏品起初都是為教會創作的。國家美術館裏廣為大眾熟知的部分藏品即是如此:萊昂納多-達芬奇的《岩間聖母》,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耶穌受洗》,馬薩喬的《聖母子》。無論是視覺上還是情感上,它們都只是一個大的整體效果的一點局部而已。它們已經從原有的環境中割離開來,粘在博物館的墻上,就像蝴蝶被關在箱子裏。

祭壇畫,顧名思義,作為宗教儀式和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放置在祭壇上。在祭壇前面,有神父講道,點燃的蠟燭,焚香,向上帝祈禱,唱讚美詩。這其中沒有一項在國家美術館上演,儘管“向宗教敬禮的設計”展覽有益於再現教會氛圍。

美術館裏的“教堂正廳”

美術館的中央被佈置得有點像一個教堂正廳,盧卡-西尼奧雷利Luca Signorelli完成于1490年的《割禮》高懸在展廳中央作為祭壇,其他作品則挂在旁邊的墻上。大廳裏飄蕩著的禮拜儀式音樂讓人覺得俗不可耐。展覽主要關注于讓失散分解的祭壇畫重新組合在一起。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義大利的非宗教政府下令關閉了許多宗教機構和修道院,並賣掉了他們認為是多餘的藝術作品。  

盧卡-西尼奧雷利 《割禮》

與此同時,那些品味比較先鋒前衛的收藏家開始對14至15世紀藝術産生興趣。正如此次展覽作品集的作者斯科特-內瑟索爾Scott Nethersole所言:“藝術市場對義大利早期藝術的需求所作出的回應便是:殘酷地揮動刀斧,萃取適合交易的部分,拋棄剩下的。”

通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畫框,這是原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部分倖免于藝術投機者斧頭下的畫框的背面,包括喬瓦尼•達爾蓬特Giovanni dal Ponte的《福音傳道者聖約翰的的昇華》(約1420-1424年)。這些(畫框)都是令人稱讚不已的精湛的木工活。根據合同顯示,米開朗基羅的《埋葬基督》(1500-1501年)畫框的花費甚至與他的佣金不相上下。

  

喬瓦尼•達爾蓬特 《福音傳道者聖約翰的的昇華》

謎團

那些活躍在19世紀的殘忍的藝術投機者為藝術史學家留下了一系列複雜的謎團。一般來講,他們會拆分三聯畫屏或多聯畫屏,再分個單獨交易。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收藏家都有足夠的空間來儲藏這些龐然大物。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一件作品可能會分散在好幾個博物館裏。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聖邁克爾》(1469年),是一組五屏祭壇畫的其中之一,這組祭壇畫現在分佈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屏《聖母瑪利亞與聖子》已遺失)。專家依然在努力解開其中一些謎團。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 《聖邁克爾》

完全再現這些作品的本來面目幾乎是不可能的。要達到“再現”的效果,需要讓15世紀的義大利人復活,通過他們的視野來觀看作品。不過,這次展覽對於提醒人們祭壇畫是為祭壇而準備依然十分有意義,事實上遠比這個更有意義。此次展覽將展出至2011年10月2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